• 25阅读
  • 0回复

青岛——对外开放的窗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1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青岛——对外开放的窗口
陈大良
一个作家的知名度来自于他的作品,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也往往来自于它的产品。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扬名国内外,多半也源于此,且不说青岛啤酒等老产品,单是近几年崛起的“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青岛牌电视机、青岛牌135照相机、分体式空调器、“琴岛——夏普”洗衣机、青岛查当尼干白葡萄酒等在国内外频频获奖的新产品,确为青岛增了光,添了彩。青岛人把这些新产品称为“改革开放的骄子”。从这些“骄子”身上,可以看到青岛市在开放中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脚印。
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港湾良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这曾是青岛人引为自豪的优势。可是,实行对外开放以后,青岛人放眼世界,深切地感到:青岛落后了。1981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青岛轻工系统,50年代前的老设备占34%;纺织系统50年代前的旧纱锭占57%,旧布机占31%。1984年5月,青岛市制订了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为重点的方案,决心追赶世界先进技术。
青岛市的技术引进工作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技术上坚持高起点,既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也注重技术的超前性。1984年以来,青岛市累计对外成交技术项目497项,其中86%属于国际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
再是坚持引进同消化吸收相结合,在引进的同时加快国产化的步伐。目前,引进的47厘米彩电零部件国产化已达91%,135照相机达55%,空调器达35%,电冰箱达80%,洗衣机达到100%。
走开放、引进之路,使青岛大部分行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跳跃式前进,目前全市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已由50年代前的水平,跃为国际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水平。技术水平的飞跃,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换代产品的增加和出口创汇的扩大,青岛市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去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9.5亿元,比1984年增长1.2倍,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10.2亿元,3年净增100多亿元,相当于建国后36年的发展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