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江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2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江苏
韩培信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历来比较发达,人民有勤于农桑、善理财货的传统。解放以后,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外引内联,双向出击,使全省迅速步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轨道。经过11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全省1978年至1988年,社会总产值由521.15亿元增加到3088.53亿元,年均增长16%;工农业总产值由443.52亿元增加到2650.83亿元,年均增长16.1%;国民生产总值由249.24亿元增加到1121.85亿元,年均增长11.7%;国民收入由208.28亿元增加到993.13亿元,年均增长12.4%。11年共上交中央财政542.37亿元,平均每年净上交49.3亿元。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的11年是建国后江苏社会经济最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时期。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着力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的道路。针对江苏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农村劳动力充裕的优势,我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1年间,先后有1000万农村劳力转入非农产业。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形成了乡、村、组、户、联五轮齐转的农村经济新格局。近几年,针对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新问题,我们又进行了继续完善双层经营,加强村级经济,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以工建农”,建立农村商品生产基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索。
接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了以完善承包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责任制,在小企业普遍推行了承包、租赁、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企业界出现了“快牛振奋、慢牛发愤”的新气象。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进了横向经济联系,建立了大量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形成了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江苏能源、原材料不足的矛盾,促进了企业规模的合理发展,提高了江苏产品的竞争能力,还促进了流通、金融、财税、价格等方面的改革。我们还进行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方面的改革,促使经济改革和上层建筑领域改革互相促进。
利用江苏经济比较发达,在国际上有一定吸引力,同江苏有联系的海外华侨、华裔较多的条件,我们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通过建设经济开放区,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扩大对外贸易范围。现在全省已有9个省辖市、40个县(市)和806个乡镇对外开放,开放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先后同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1988年全省外贸商品收购额达134.52亿元。至1988年底,全省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03个。基本上形成了商品、技术、资金、人才全面对外交流,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开放的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绩,更要看到江苏经济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面改革开放的大文章还在后面。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全面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在一以贯之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进取,大胆开拓,把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好,使江苏的社会经济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更上一层楼。
(注:1978年和1988年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