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牵着“龙王”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2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牵着“龙王”走
贫穷、落后、水涝灾害频繁的苏北地区,新中国成立40年来,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取得了全面建成防洪灌溉排涝新水系的巨大成就,使苏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多年来的美好愿望——“牵着龙王走”,终于变成了现实。
苏北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历来是“洪水走廊”,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以洪水为害最烈。集中力量先把沂河、沭河的洪水控制住,是苏北治水斗争的第一战役。
古老的沂河、沭河,纵穿山东沂蒙山区南北,经江苏淮北平原漫流入海,源短流急,一发洪水,来时一闪电,一淹一大片。经过多年的整治,沂沭河两岸拦洪蓄水库和抽水站星罗棋布,滔滔沂沭河按照人们意志,用自己甜美的流水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吃粮靠供销的淮阴市,粮食总产连续多年居江苏第一位。
苏北大地上大规模治理淮河,是苏北治水斗争的第二大战役。1951年冬至1952年春,新开了一条160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黄海,把淮河和黄海连接起来,成为淮水入海的通道,并能引洪泽湖水灌溉沿线数百万亩农田,放荡无羁的淮河,开始为人民谋福利。在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后,又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在大堤南端三河口兴建了节制闸和船闸,控制洪泽湖水位,沟通运河和淮河的航运,兴修了淮河入江水道,使白马湖、宝应湖地区10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洪涝分治,淮河入江门口全面得到控制。苏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缚住苍龙,结束了被淮河洪水肆意吞噬的悲惨历史。到1974年,多灾低产的里下河地区500万亩一熟沤田,基本上改造成稻麦两熟的水旱轮作田,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成为江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进入60年代,苏北治水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流域界限,进行跨流域调水治理。把大量的白白流入大江、大海的淮水和江水,调到缺乏水源的徐淮地区,为农业除涝治旱,做到旱涝保收。流域调水治理的第一仗是淮水北调。在淮河和沂河之间进行跨流域调水,从洪泽湖至连云港市,新开一条长196公里的淮沭新河。这条河道已于70年代建成,把河水和湖水向北调送,供应工农业生产需要,还使淮水和沂沭泗水互调互济。
流域调水治理的第二仗是长江水北调。经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利用京杭运河苏北段作为输水干河,多级提水北上,串联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水库,跨流域进行调节。到1985年,已基本形成调水工程系统。由于江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徐淮地区水稻面积从200多万亩稳定发展到100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重点粮棉产区。如今苏北大地,河渠纵横,船帆隐现,夏季麦浪滚滚,秋季稻谷飘香、棉海缀银,一派秀丽景色。 丁峰 旭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