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风雨过后访中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风雨过后访中银
本报记者 黄幸群
6月初,港澳中银集团各行发生了客户挤提存款的风潮。风雨过后,记者访问了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黄涤岩。
实力信誉显威力
黄涤岩说:“香港的金融市场比较敏感,也比较脆弱。过去曾经多次发生过银行挤提风潮。如1965年发生的大挤提,持续了将近10天,结果两家华资银行倒闭,一家被收购,许多工商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次挤提,来势之猛及其广泛程度,都比过去几次挤提风潮严重,但只一天多的时间就平息下来了,为什么?我看最重要的是我集团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
他说:“中银集团14家姐妹行,历史悠久。中国银行在香港开业已70多年。其他的姐妹行最年轻的也都有30年以上的历史,各行制度健全,基础稳固。特别是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近5年集团的存款总额,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放款总额的增幅也与此相当。集团总资产成倍增长,盈利不断提高,集团的资金实力日益增强。现在,中银集团已是当地公认的第二个最大的金融集团。”
黄涤岩认为,港澳中银集团的实力,还体现在它是中国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的排名,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资本额排列,中行名列第12位。“正是因为我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所以当风雨到来时,我们才能够灵活调度,应付自如,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最佳的服务和最高的效率满足客户的每一笔提款,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记者了解到:一位在中银开户的东南亚大商户,听到香港挤提,马上乘飞机赶来,但当他知道了具体情况,立即相信中银集团不存在外界所渲染的危机。他一个钱没有提,下午就坐飞机回去了。
根植于斯 服务于斯
“除了集团的实力,还有哪些因素呢?”记者问。
黄涤岩明确地说:“社会的广泛支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的,在风潮中,香港政府财政司、金融司等有关官员立即公开发表讲话,指出“在港中资银行是香港银行体系的一个部分”,“市民向中资银行提取所有存款,不单影响到中国银行及其姊妹行,整个香港银行体系亦会因此动摇”。财经界、学术界和其他社会人士不断在报章、电视、电台上呼吁,劝告市民不要去“中银”挤提。有的工商界客户不但没有把钱取走,反而向“中银”存款。不少中外银行同业也纷纷向“中银”主动表示愿意提供协助。“这说明了什么?”黄涤岩自问自答:“说明人们认识到,中银集团是港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业务与本地经济息息相关。挤提中银势必损害港澳经济。这就是这场风潮能够迅速平息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共识!”
黄涤岩进一步分析:“社会的这种共识,并非凭空而来,它同我们在港澳地区长期实行根植于斯,服务于斯的宗旨分不开。”
他谈到,中银集团在当地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用于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对工商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提供的贷款。例如,贸易融资直接促进了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贷款已从1983年的3000多笔增至1988年的1.6万笔以上,涉及金额从10亿港元增至近90亿港元;近十年来,我们支持港澳厂商到内地投资设厂,或开展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业务,提供的资金累计达180多亿港元;中银对香港一些大型项目如海底隧道、地铁、电厂等也提供了巨额贷款;中银还积极对市民购买住宅提供分期付款融资,总额已超过300亿港元;中银开办的各种外币存款、黄金白银业务、保险、投资基金、债券、信用卡以及信托等业务,也都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不仅如此”,黄涤岩补充说,“过去几年,每当香港金融市场出现风浪时,我们都尽力协助维持使之恢复稳定。”
情况确实如此,1983至1986年间,香港出现了连串的银行风潮。“中银”曾和其他银行一起,及时提供备用信贷,帮助他们度过难关。1987年10月股灾,“中银”又与汇丰、渣打银行和港府联手提供备用信贷。
黄涤岩的介绍,充分说明中银集团是在实实在在地贯彻为港澳繁荣稳定而服务的方针,并且已经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
港澳中银集团有1.3万多名职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在突如其来的挤提中,他们是怎样的呢?
黄涤岩十分满意地表示:“中银集团拥有一支非常好的当地职工队伍。他们把中银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在群众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刻,许多员工对客户作了耐心解释、劝导。不少同事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全力以赴投入紧张的工作,从始至终表现出爱国爱行的优良品质和敬业乐业道德。中银一直实行职工队伍本地化的人事政策。通过他们把银行与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困难已过 前景光明
今后前景又将怎样呢?黄涤岩说:“风雨过后,中银集团各项业务已在恢复,有的在发展。困难已经过去,前景依然光明。这次挤提对我们的影响是短暂的、不会改变我们前进的步伐,更没有改变我们的经营方针。“中银”将一如既往地为港澳工商业及各阶层人士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进一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中银集团已很快恢复元气,重新迈开了发展的步伐。提存的客户有些陆续把存款寄回;中银集团属下的多间姊妹行,继续增设分支行,在新的居民点、工业区、商业区开辟业务;中银继续积极参与本地一些大型项目的融资活动,如为国际货柜码头提供105亿港元的香港有史以来最大宗的银团贷款,中行附属的中国建设财务公司就是经办机构之一;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也将牵头组织兴建澳门机场的35亿元的银团贷款。
“在这个银行密度居于世界前列的国际金融市场里,你们今后将怎样处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呢?”记者问。
黄涤岩毫不含糊地答道:“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必须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但不排斥、不害怕海外银行来和我们竞争,我们还欢迎他们来,在公平的基础上与我们既竞争,又合作,共同繁荣香港。我在两年前就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中银集团无意在原有的蛋糕上切取更大的一块,而是竭诚和港内外同业携手制造更大的蛋糕。值得高兴的是,这个思想已得到银行同业的认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