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是经验还是教训?——企业集团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是经验还是教训?
——企业集团采访札记
新华社记者 马常青 李巍 李正华
杭州市前一时期出现过一场颇为引人关注的论争。
较早实行资产集中、包含杭州汽车厂在内的东风汽车集团,通过计划单列,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大型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逐渐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曾作为成功经验加以介绍。而杭州市政府则对杭州汽车厂的“出走”痛心疾首,有关领导声称,这是杭州市的一大“教训”,今后再也不能让这样的大企业被“挖走”了。
是“经验”还是“教训”?截然不同的结论使人们愕然。
孰是孰非,还是听一听各自的“辩词”吧。
“经验”论者认为:东风汽车集团成立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汽车工业纳入东风汽车发展轨道后,产品、产量受到控制,发展快而不乱。同时,杭汽厂作为东风集团的成员,以其东南沿海桥头堡的地位而备受青睐,投资技改、改换车型等都受到重视。“钱塘江”汽车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上升,而且带动了地方汽车配套工业有计划的发展。
“教训”论者说:杭州汽车厂加入东风汽车集团,采取的是无偿划转、地方利益定量补偿方式。定量补偿的数额是根据当初这家厂一年420万元的利润基数定的。如今工厂年利润已达2000多万元,地方却不能多得一分。可是这家厂数千职工以及家属、子女,吃、住、行都靠地方。杭州市一年给居民生活补贴300多万,他们享受到了;杭州市改造水、电、煤气,他们得益了;杭州市把公路修到厂门口,职工方便了。这一“进”一“出”,杭州市要蒙受多大“损失”!
谁是谁非?理论界一些同志评判说:“理”在东风,“情”在杭州。
发展企业集团,是走向社会化大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起飞和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希望所在。因此东风集团的路子是对的。但是,发展企业集团又必须照顾地方利益。尤其是在财政分灶吃饭以后,地方政府领导人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利益,否则分灶也就没有意义。
认识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情”“理”相融是深化发展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离开地方的支持,企业集团也难以取得成功。杭州汽车厂原计划征用100亩土地进行技术改造,地方不大支持,改造规划被迫推迟2年。后来杭汽厂调整政策,以发展配套产品为纽带,组织第二层次的横向联合,帮助、支持全省50多家企业和杭州市20多家工厂得到发展,征地问题也就较快解决了。
当然要做到集团、地方双满意,还要靠法制和政策的保证。杭州市的同志建议,在不同的“灶头”下,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推行股份制,地方与集团互相参股,按股分红;二是在计划、技术、质量等统一于集团的前提下,采取产值、利润、产品、外汇按一定比例分成的政策,以保证地方利益。他们的建议,不失为一条促使“情”“理”相融的路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