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话说凤阳 喜看安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4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话说凤阳 喜看安徽
凤阳,14世纪出过一个朱元璋。他当了皇帝,但留给凤阳的却是“10年倒有9年荒”。
然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10年改革,给这块贫穷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凤阳农民实行“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制,神奇般地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热情赞扬:“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凤阳农民没有满足现状,他们在实现温饱后,又向商品农业挺进。大庙镇农民杨锦礼,祖祖辈辈种地都是为一家人有粮吃。进入80年代后,10年里他收粮20多万公斤,其中15万多公斤是商品粮。类似杨锦礼的种粮专业户,凤阳县有11600多户。全县粮食年年大幅度增产,1988年总产量达到5.03亿公斤,是1978年的3.4倍。
在日益强烈的农民商品意识驱动下,凤阳县人均有了1亩经济田;出现了养鸡几百、几千只,养猪20、30头的畜牧、养殖专业户7700多户;初步形成了拥有180多万棵果树的4大果品经济区;建成了人工繁殖鱼苗基地、蟹苗人工繁殖场、成蟹养殖基地,13万多亩可养水面的96%被开发;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是10年前的76.6倍。
凤阳,是安徽的缩影。
4000多万安徽农民像凤阳农民一样在完成实现温饱的改革后,又跃动在通往商品农业的阶梯上。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1988年与1978年比,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由148.26亿公斤增加到231亿公斤。1987年商品率突破50%。改革10年,不含多渠道流通部分,仅粮食系统就向省外提供商品粮161亿公斤。
——开发荒坡、荒水、荒滩。全省已开发利用荒坡171.2万亩、荒水39.8万亩、荒滩34.8万亩。粮食以外的其它农业商品,也出现了大增长趋势。1988年,全省棉花、油料、水产品和水果总产分别为20.6万吨、88.1万吨、26.6万吨和28.5万吨,生猪出栏和大牲畜拥有量分别为944.9万头和524.3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7倍、2.7倍、5倍、3.1倍、1.36倍和2倍。
——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是1978年的21倍。目前,安徽农村4个劳力中已有1个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
商品生产,要有产前、产中、产后一整套服务作保证才能顺利进行,形成规模,而这是一家一户办不到或办不好的。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安徽农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这项工作几年前就开始了,现已建乡(镇)农经服务站2632个,为全省乡(镇)总数的78.8%;建村农经服务组13547个,是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3.1%;从事农经服务的人员已有7000多人。
这个综合服务体系,初步显示出推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巨大作用。六安县思古潭乡农经服务站在“两草”、“两养”上开展了包括规划、示范、签订合同、培训技术、种苗供应、技术和管理指导、包装、托运、经销等全过程服务,仅两三年就形成了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营:全乡种席草1700亩,种烟草465亩,养白鹅4.2万只,养鱼3150亩水面。宁国霞西乡农经服务站开展果树栽培综合服务,使这个往日闭塞的山乡活了起来,一个初具规模的水果基地已经形成。
随着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徽省的商品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必将出现新的局面。
(马启荣 陈德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