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皖重点建设项目发挥重大效益 形成一批生产基地,支援了全国,带动了地方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4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皖重点建设项目发挥重大效益
形成一批生产基地,支援了全国,带动了地方经济
本报讯 建国40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安徽省在极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兴建了数百项大中型工农业生产骨干项目,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全省调出省外的粮食2116.46万吨,原煤2亿吨、钢材1388万吨、粗铜95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建设并带动了本省的经济发展。
安徽省资源极其丰富,“一五”至“五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安徽省投资兴建了数百个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在两淮地区投资兴建了22对矿井,目前两淮原煤年产量达到2000多万吨,成为华东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在马鞍山建立了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年设计能力钢200万吨、铁200万吨、钢材170万吨。在铜陵兴建了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的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年产粗铜能力达8万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安庆石化总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化工企业,也是全国13个大型石油化工厂之一,原油加工能力达250万吨。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国家投资20多亿元,重点加强了淮河的整治,先后在淮河流域山区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四大水库和淠史杭灌溉工程,改善了“皖西粮仓”的生产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安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两淮矿区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兴建和正在兴建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的淮南平圩电厂和120万千瓦的淮南洛河电厂;在交通建设方面,兴建了漯阜、商阜、宣杭、淮南复线、皖赣等铁路线,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合肥航空港。在建材工业方面,建成了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宁国水泥厂。
重点工程的建设及投产,使安徽省形成了农轻重比例较为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快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步伐。1978年到1988年,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的时期,并使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推前,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
(朱先发 倪志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