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当代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4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当代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序
胡平
近几年来,经济界对关系长远性、全局性的粮食问题进行战略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源。这在我国恐怕长期难有大变。固然,食物有多种多样,但粮食是基础性食料,是民生之本。还有,没有粮食,现代食品、酿造业便成为无源之水;没有粮食,饲料工业会变成无米之炊;没有粮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会失去必要条件。粮食丰,农业增,市场兴,经济稳定。这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自古有足食强兵之说,到现代粮食仍然是对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的军用战略物资。所有这些说明,粮食在我国仍然是宝中之宝,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不失为基础产业地位。无疑,研究这项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对整个国民生活与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在人口如此众多、地域如此辽阔的我国,研究粮食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囿于单纯购销观点,就粮食论粮食,而应该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持续增产是基础,搞活流通是关键,合理消费是基点。一个完整的粮食战略,不能孤立地就流通论流通,除人口、资源等相关因素外,应当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有机构成内容。从合理的消费结构出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适应二者的包括作为中介的粮食商业的流通结构。
根据有关方面专家研究和论证,为使我国人民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粮食总需求量至少为5000亿公斤。这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战略任务。但是,这又是一个必须和可能完成的战略任务。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追加必要的投入,实现粮食登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应当说是能够实现的。
搞好粮食流通,在于继续沿着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向深化改革。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资源属约束型的基本国情出发,至少在近、中期内,粮食流通还只能实行“双轨制”,即:国家计划收购一定量粮食,城镇居民口粮坚持计划供应;国家计划收购量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为保证粮食流通活而有序,应健全和完善具有组织性、开放性、竞争性特点的市场,其中还应建立少量粮食批发市场,逐步实现粮食交易行为规范化。通过稳步深化改革,最终建立起以国营粮食商业为主渠道、其他必要渠道为辅渠道的多形式的粮食流通新体制。
粮食,乃至食物消费,在粮食战略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受国情和粮食资源的制约,我国现阶段只能采取适度消费战略,盲目提倡高消费弊多利少。一日三餐的吃饭,似乎是普通而又普通的事,但吃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人们吃饭是为了获取必要的营养,保证体质强健,益寿延年,精力充沛,有效劳动。因此,需要采取切合国情的科学的食物结构,不可简单照搬西方以动物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我国古代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的主张。我们应该一方面发扬本国食物结构的优点,另一方面吸取西方食物结构的长处,取长补短,以建立我国节约型的、科学的食物结构。
解决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粮食的长期情势不是患多,而是患短缺。总体而言,粮食问题既不容盲目乐观,又不能悲观失望。客观考察,我们既有沉重压力,又有巨大潜力。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有2/3的耕地还是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在增产禾本科粮食的同时,广辟食物资源,发展草食动物、水产养殖、木本粮油等,对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报有删节。《当代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丁声俊撰写,将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