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地的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为了大地的丰收
张宝华 郑书印
炒豆大伙吃,炸锅是自家的,赔本的买卖谁做?
我做!迎面走来的这位50多岁汉子梁庆增,是河北省玉田县彩亭桥镇农技推广员。他从1974年到现在整整15年,坚持在自家田园和承包地搞种子品比和各种肥料、农药试验。成功了,推广给更多的农民;失败了自己承担。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做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赔本买卖。
好多人不理解他。可是他说:“中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出那么多粮食新品种,没人试种,无人推广,岂不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吗?”
春天来了,家家户户种田忙。梁庆增一家更忙。人家种地只有一个品种,播一次,可老梁这地就得播11个品种,每个品种并列重播三次,就是33次。瞧,他地头上摆着一排坛坛罐罐,像个摆小摊的。
麦收时节,火辣太阳的直射,突降暴雨的威胁,庄稼人都拚命割,拚命拉,拚命地打。可老梁一家怎么也不着急?他麦子一垄一垄地拔,一趟一趟地背,一把一把地搓,还要装满坛坛罐罐,挂个小牌牌……
老梁为啥要这样干?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那是他当农技推广员的第二年,他们村引种的5000亩“黑玉”玉米种,产量虽高可秸秆过矮,竟便宜了老鼠,老百姓气愤地叫它“耗子乐”。老梁明白了,尽管科学家们每年都研究出许多新品种,但因各地气候和条件不同,必须试种、示范后才能推广。
梁庆增搞的品比试验项目,就像一年四季开不败的花,水稻、小麦、玉米、白薯、花生、黄豆等五谷杂粮,他无一不搞,越搞越上劲儿。头些年,他只是默默地搞,后来出了成果,有了名气,连中国农科院都直接找他联系试验项目。如今他每年要承担两三个项目,十几个种子品比试验任务哩!
1987年夏播季节,当他把试验成功的高产玉米京杂六号推向社会后,又接受了农科院的“中丹206”玉米试验项目。这一年,邻居家种的京杂六号亩产600公斤,而自己的“中丹206”才300公斤,幸亏科技部门给了点试验费,否则又亏本了。
第二年老梁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独自进行“中丹206”玉米风险试验。从种子破土那天起,老梁就天天在地里转,口袋里装个小盒尺,每天量量叶子生长的尺度。秋天来了,展现在老梁面前的仍然是痛心的场景,好壮的苗突然出现了早衰,叶枯根死。这一年他的2亩2分地仅打450公斤粮食,比别人家少打500公斤,有人给老梁算了一笔帐,15年来,老梁为搞试验至少损失2500公斤粮食。老梁却说:“俺个人损失再多也有个数,如果不搞试验,盲目引进种子,那群众的损失就没数了。”
失败中孕育着成功。15年来,梁庆增共搞玉米、早稻、小麦等64个项目,72个品种品比试验,先后向县、市、省及全国推出优种17个。其中经他品比试验推出的水稻寒九、北风每亩可增产50多公斤,玉米掖单4、京杂六每亩可增125公斤。
昔日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吃大米靠花钱到外地买,自从1982年梁庆增在家搞早稻品比试验成功后,如今已发展到1万多亩。
随着上万参观者的脚步和邮袋里寄往西藏、贵州、安徽等5省市的种子,梁庆增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他连年被评为县、市先进个人,全家被评为河北省科技种田示范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