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郑锡坤创造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18
第2版()
专栏:

郑锡坤创造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
岳志坚
在一九五零年七月份,中国长春铁路苏家屯机务段冖ㄎ1一○五号机车郑锡坤青年包车组,每天不仅走行了五百公里,而且超轴牵引了一千五百四十九吨。这样一件在当时看来似乎很“平凡”的事迹,其实蕴藏了无限的新生力量。这个富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在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大力推广下,在苏联先进经验和苏联专家帮助、指导下,经过了二十个月的时间,迅速地传遍了全国各铁路。它虽然遇到许多挫折,但在曲折的道路上仍然勇猛前进。一九五二年四月,这个包车组就创造出一千二百一十六日车公里、牵引一百六十四万多吨公里的新纪录。继郑锡坤包车组之后,更高的纪录就不断地出现:南京机务段沈波光包车组已经安全走行了一千二百四十四日车公里,牵引了二百二十三万多吨公里;苏家屯机务段好几台机车超轴牵引了七八千吨之多。这些新纪录所以能不断地出现,主要的是因为采用了郑锡坤所创造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
郑锡坤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的基本内容
郑锡坤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总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郑锡坤所创造的新操纵法。
人们可以想像到:一台机车牵引着超过现行的一般标准一倍甚至两倍以上的货物,在一昼夜内行驶五百到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是会遇到许多困难的。超轴和快跑的结果,必然给机车增加了很大的负担。机车的牵引力和载重车辆的负担始终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矛盾。郑锡坤的新操纵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是为了以人的能动性在最大限度内增加机车的牵引力,来解决车辆的负担问题。这种矛盾表现得最尖锐最突出的地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起车;二是爬坡;三是停车。为了通过“起车”这个难关,郑锡坤采用了压缩车钩〔注一〕、撒沙〔注二〕、不停车于“死点”〔注三〕这三个办法。压缩车钩和撒沙的结果,一方面用分别起动的办法分散了列车总的负担,一方面利用车钩弹簧的储备力量和撒沙后粘着力的增加,来提高机车的牵引力。起车后,郑锡坤采用“高提手把,大开汽门”〔注四〕的新操纵法,保证了列车安全而快速地前进,既节省燃料又节省体力。为了使列车顺利地通过很大的坡道,郑锡坤采用了事先加快速度和必要时适当撒沙的办法。为了平稳地进站停车,不出事故,郑锡坤采用了事先减低速度的两次制动停车的办法。这些新的操纵技术,都是由于郑锡坤和他的伙伴们十分清楚地熟悉了线路情况,掌握了机车的性能,了解了被牵引的列车的状态,观察了气候、风向等复杂情况,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旧的操纵法和这大不相同。它是旧社会所遗留给我们的十分贫乏的财产。它只机械地运用“半开汽门,固定手把”和“水满汽足”的落后方法,它不能牵引很多的吨数。在过去,机车的牵引力大大超过车辆的负担,行驶速度又慢,所以就根本用不着使用压缩车钩等先进技术。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旧两种操纵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一个是把人从属于机器,变成机器的零件,一个是人成为机器的主人,机器变成人所支配的驯服工具;一个是被动的奴役式的劳动,一个是创造性的主人式的劳动;一个是把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理论分离开,一个是把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技术理论密切结合。
第二,新的机车保养法。
一台机车在不同的线路上,不断地超轴牵引和快跑,必然会使机车的各个部分承受更大的力量,加快了机械的磨耗。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郑锡坤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机车保养法就解决了这个矛盾。新保养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乘务员变成工匠,能够检查机车,能够修理机车;学会正确地使用“防锈剂”〔注五〕,彻底清除烟灰,借以保养机车的心脏——锅炉部分;要学会爱护机车的各个走行部分。这样,就能够把原来质量不好的机车逐渐地变好,经常保持机车的良好状态,使机车能够超轴和快跑。在过去,机车质量的保养工作,是完全由检修部门负责的。乘务员只会开车,不会检修;只管使用,不管保养。这种陈旧的不合理的分工,使机车使用者和机车保养者截然分开,因而乘务员对于保养机车是没有兴趣的。新的机车保养法则使乘务员和机车休戚相关,因而,乘务员对于保养机车产生了高度的责任感。过去的旧制度使乘务员只能掌握片面的生产知识,而新的机车保养法则帮助乘务员成为精通本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材。
第三,联合劳动工作法。
有了能够牵引很多吨数的机车和良好地操纵机车的技术人材,还只能解决超轴和五百日车公里的一部分问题。因为铁路是一个庞大的联动机,各个部门必须互相配合;否则,火车头就不能够前进一步。郑锡坤所创造的联合劳动工作法,就恰恰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联合劳动工作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乘务员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计划和要求,帮助各个部门的工作,并坚决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就克服了各个部门的不协调现象,加强了计划性,改善了劳动组织,使乘务员的工作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像钟表一样地有节奏地进行。例如,他们每次出乘之前,都先向调度部门了解情况,提出自己的计划和保证。这样,调度部门就能确切地为他们规定任务,他们也坚决执行调度部门的命令和要求。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联合劳动工作法比过去那一套陈旧的制度有着极大的好处。旧的制度只是机械地、形式地规定了乘务员和各个部门在劳动过程中的联系,而实际上是各干各的,互不关心、互不帮助、彼此孤立的。联合劳动工作法就打破了这种陈旧制度的束缚,使乘务员和各个部门在工作上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从而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郑锡坤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的大概的内容。贯串在这个作业法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郑锡坤的国家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和精通的熟练的技术修养的结合。一切事实都很显然地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企业性质的根本改变,没有共产党的工业政策在铁路系统的认真贯彻,没有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普遍提高,就绝不可能出现像郑锡坤这样的新型人物。但是,仅仅有了主人翁的劳动态度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先进的工人阶级掌握先进的技术。郑锡坤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所以被称为精通了本行技术的人材,就是因为他既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又能够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技术理论的程度。
郑锡坤的超轴、五百公里作业法是怎样形成的?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壮大,都必然会遇到许多阻碍;特别是将要被它所代替的腐朽的东西,绝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自己的活动地盘。因此,郑锡坤的新作业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和资产阶级的技术指导观点不断地进行斗争而取得胜利的过程。抱着资产阶级观点的人们,只看见机器的作用,却看不见人的能动性;他们不了解,人既然能够创造机器,那末人也就能够适当地改变机器的能力;他们对一切的看法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就迷信已经过时的旧标准,而不相信群众的创造。郑锡坤超轴成功了,他们说是“撞大运”,还说什么“日本人技术多好,算得多准,也没干过这事。”郑锡坤再次成功了,他们又拿出什么“理论”“公式”来反对,说这样干法不合“科学原理”,破坏了“老规矩”。当郑锡坤又提高了超轴牵引的吨数时,他们又出来败兴地说:“这可到了头了,不能再多啦!”但是,这些落后的观点已经是毫无生气、接近死亡的东西,它们在群众的斗争和科学的实践面前,不得不一一宣告破产。
同时,郑锡坤的新作业法所以能够形成,还因为它取得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在每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党总是支持郑锡坤的正确意见,帮助他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还应当特别提出的,就是苏联的先进经验和苏联专家的指导,对于郑锡坤是有很大帮助的。郑锡坤的新作业法的许多重要部分,差不多都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学习得来的。此外,郑锡坤还虚心地向壮年和老年技术工人学习,集中了他们长年积累的许多可贵的经验。因此,可以说郑锡坤的新作业法,是苏联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郑锡坤以及其他技术工人的创造性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郑锡坤的新作业法不仅适合于机务部门;它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的生产部门。这个方法推广的结果,必然要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步,为国家积累大量的资金,创造大量的财富;并且会培养出大量的精通技术的人材。这个方法的形成和推广的结果,对全国铁路开展满载、超轴、五百公里运动有极大的贡献,因而对实行生产改革必然会发生重大的作用。
郑锡坤新作业法是人民铁路宝贵财产,我们应当十分珍爱它,大力推广它。
〔注一〕压缩车钩后,可分别地起动车辆,减少列车的总抵抗;而且车钩钩匣内的弹簧被压缩后,起车时,弹簧向外伸张,能够帮助机车起动车辆。
〔注二〕撒沙,就是用风把干燥的沙子吹撒到铁轨面上,以增加车轮和轨面间的磨擦。这样,就能够尽量地发挥机车的牵引力。
〔注三〕机车汽缸鞲鞴推动车轮转动,使机车行走。如果停车时汽缸鞲鞴杆和车轮曲拐成了一条直线,就是停在“死点”位置了。这时鞲鞴的力量就不能推动车轮转动。因此,机车停在死点时的牵引力是最小的。
〔注四〕手把是调整进入汽缸蒸汽量的装置。大开汽门、高提手把,可以使进入汽缸的蒸汽的压力增大,可以更多地利用蒸汽膨胀力。这是最经济地使用蒸汽的操纵法。
〔注五〕防锈剂,就是适当地配合的几种药品;它可以把硬水〔含有碳酸钙(石灰石)、硫酸钙(石膏)的水〕软化,防止锅炉内部附着水锈。锅炉附着了水锈,就不容易把水烧沸了。
(附图片)
郑锡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