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人才市场的强反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通讯

人才市场的强反差
新华社记者 李承祖
8月16日上午,云南省科技宫内人声鼎沸,举办了5天的云南人才市场交流大会已近尾声。市场工作人员看着交流成果统计表,心中掠过一丝慰藉之情:“接待交流人员8055人,达成意向性协议721人,办理交流手续202人。”
此刻,大厅内某重点大学毕业生推荐处的老师却在犯愁。他们在人才市场推荐112名自费毕业生,仅有3名物色到工作单位。
离这所学校推荐处不远的某财贸学院推荐处,也遇到了类似情况:都说财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这个学院的26名自费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寻找主顾,却至少有10多人要暂时变成“待业青年”。
有趣的是,就在这两个困难重重的推荐点间,一所被人看不起的民办院校——湖南九疑山学院的毕业生推荐处却格外忙碌。在如同赶集般热闹了4天后,第5天一大早,这个学院的99名自费生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一空。不等大会结束,老师、学生就收拾起材料凯旋了。
如此强烈的反差,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下面这组镜头,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昆明钢铁公司招干人员找到那所财贸学院的老师:“我们需要一些财会人才,能帮助解决吗?”答:“非常愿意支持你们,遗憾的是同学不愿去,嫌远了。”实际上,昆钢离昆明市区不过30来公里。
一家科教器材公司和一家电镀厂也求助于这所学院:“我们的单位就在昆明市区,欢迎你校毕业生前来工作。”老师忙找来学生商量,想不到碰了一鼻子灰:
“这两个单位虽在市区,但都是集体所有制单位,不去。”
云南楚雄市政府的招干人员从人才市场推荐材料上得知,那所重点院校不少学生想求职当秘书,于是表示:“我们正需要一名秘书。”
但老师征求意见后,不得不歉意地告诉来客:“这批毕业生无意到地州当秘书。”
一个个从边远地区风风火火赶到人才市场招贤纳才的人事干部,手捧人才推荐表直叹息:前来市场求职的数百名云南籍大学生,大部分一个意思——要在昆明市工作,而且要求从事的全是外贸、金融、文秘、公关、编辑之类的工作。
招贤者转而涌向“编外”院校九疑山学院的推荐处,把自愿到边疆工作的99个大学生一抢而空。
“你们的学生都被些什么单位要走了?”好奇的人围住九疑山学院的老师打听。老师微笑着公布了用人单位名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都是落后地区呀,他们真的愿意去?”有人还不大相信。老师把眼光转向了一位学生:“可以问问他,这位同学就是准备分到最边远的红河州红河县的。”
小伙子名叫赵玉怀,中文专业学生,讲起话来很自信:
“我们要去的都是云南的贫困地区,这我们早有准备。在学校时,我们填报的志愿就是:到边疆工作!”
围观的人感慨着、赞叹着,而后就陷入了一片沉默。
大学生求职的强反差现象,给人们带来些什么思考和启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