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豪华宫里的“老抠”——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筹建处艰苦创业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豪华宫里的“老抠”
——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筹建处艰苦创业的事迹
姚毅 里程
无论从哪方面说,这座今年7月初落成的文化宫都够气派的了。投资800万元的主体建筑,软座、空调、立体声的影剧院,一应俱全的宽敞棋室,豪华舞厅,如果各种设施同时开放,每天能容纳2万多人!然而在兴奋的人群中,也许谁也不会注意到其中的十几位默默无闻的文化宫人,当然更不会想到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才营造起这座乐园的。他们被戏谑地称为“老抠”、“小气鬼”,然而这种戏谑却是对他们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的最好写照。
1980年,省劳模会上,悄悄的议论汇成一片呼声:“我们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宫”。是啊,拥有50多万工人的长沙市仅有3个工人文化宫,50年代的陈旧建筑,因陋就简的设施,加上地处偏僻地区,唯一在市中心的建筑工人文化宫虽经过一番修整,墙壁上仍一片斑驳。这一切与现代娱乐需求太不相称了。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决心在东塘修建一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宫。听到这个消息,长沙市的“老文化宫”都欣喜若狂。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啊!已经退居二线的原长沙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志雄、张南生和原市工会建筑工委副主任陈国胜不顾年迈承担了筹建这一工程的任务,几经周折,到了1987年4月,第一台机器才带着全市工人的期望开进了工地。
欣喜之余,他们清醒地看到了摆在面前的严峻事实:缺资金。
满头白发的陈志雄老人说:“当时确实捏了一把汗,生怕会半途而废,骑虎难下。”在他的本子上记着这样一组对比数字:从1985年到1987年钢材每吨由700元涨到2000元,水泥每吨90元涨到220元,木材每立方米从不到300元涨到800元,而现在的这800万元资金都是按1982年的物价预算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也许正是这道难题把筹建处十几个人拧在了一起,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从那时起,他们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能干的自己干,能省的尽量省,他们没建办公室、没建食堂,累了就睡在硬梆梆的竹板上,吃饭就到附近的单位搭餐。没有车他们深感效率太差,只好狠心拿出一万元,买了一辆旧面包车。天气酷热难熬,有人提议买一台吊扇,吃饭时十几个人还讨论来讨论去的,别人还以为在决定什么重大问题呢!
要说“小气”,第一个要数这里的老板——邓伯勋主任了。别看他西装革履,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当起家来却精打细算,事事透着精明。这个因开办全省第一个营业性舞厅而受到批评的“老文化宫”对这里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舞厅是他自己设想的,椭圆形的舞池,明暗适中的灯光,铺着地毯的包厢,既豪华又节俭;一次新闻发布会,没有纪念品,两个面包、一听饮料权当“便宴”,双方在理解中报以坦诚的微笑。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宫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落成的。邓伯勋说得很坦然:“用自己的双手,为工人创造优雅、舒适的娱乐环境,再苦一点,我们也感到高兴。”
今年62岁的张南生负责抓工程的全面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一头钻到工地,老伴埋怨他是“老不死的”。“没想到她自己却先死了。”这位市工会的前任副主席说着眼眶都红了,他本来可以陪陪老伴享受天伦之乐的,然而,当远在石家庄的儿子儿媳接他去安度晚年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得实在而感人:“我们在台上时没能为工人们建成这座文化宫,现在到二线了,为他们做点实事,心里感到踏实多了。”
今年58岁的陈国胜,经常毫无顾忌地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你根本就不会想到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也不会想到他是靠一边走路、一边往嘴里塞去痛片勉强对付经常发病的头痛症。在他看来,最大的节约就是保证质量,有的工人见他来了,远远地就开玩笑:“你老头又吃多了鱼吧,总爱挑刺!”他是爱挑刺,弄不好还骂人,连设计院的同志也有点怕他,在铺设混凝土路面时,他请教搞了一辈子马路的省劳模肖建成,提出了石灰、炉渣、石头、黄泥混合而成的“四合料配方”,比原设计的方案少了3厘米的沙子层。他们又根据经济实用的原则修改了展览厅的设计图纸,并在南楼楼顶上增设一个露天茶厅,这几项改进,为国家节约资金30多万元。
他们这种劲头一开始遇到不少麻烦,家里人抱怨,设计院不满,承建单位不理解。也难怪这些人,在他们周围像这样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人确实不多了。
然而持久的真诚与努力终于得到了理解和回报。附近的省建六公司食堂决定提前半小时为他们开饭,免去了排长队之苦。设计师主动来到工地和他们一起推敲计算,优化设计。年轻的建筑工人也不再抱怨老头吃多了鱼挑刺儿了。而是虚心拜师学艺。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最激动人心的却是理解了以后挽起袖子和你一起干呀!
在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陈志雄、张南生、陈国胜三位老人。他们谈笑风生,诙谐地自称是“三个臭皮匠”,那自然流露出来的兴奋与顽皮使人忘记了他们已是花甲老人了。当我说起“老抠”这个戏谑的名称时,他们大笑起来。张南生说:“我觉得现在就是要‘抠’一点,有人一提艰苦奋斗就觉得‘不合时宜’,与商品经济‘文不对题’,其实,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艰苦奋斗。”那位嚼去痛片的陈国胜却平淡地说:“也许别人说我死不开窍,但我还是那句话,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没有精神,干什么都不会顺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