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池小多养小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池小多养小鱼
万兴
经济贫困的云南泸水县,近两年先后从内地引进180多名普通技术工人和有专长的农民,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技术,发展商品生产;投资不多,收效不少。他们把自己的作法形象地概括为:池小多养小鱼。这确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些贫困地区常抱怨自己“池子”小,经济实力不足,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太低,引不来“大鱼”,专家、教授只往经济发达地区跑。不可否认,这大都是事实,但大可不必抱怨。第一,“池小”是历史形成的,我们今天正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小池”变为
“大池”,让落后的贫困地区富裕起来,这要有一个过程。第二,能否引进“大鱼”,首先要看有多大必要。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一些地方甚至刚着手解决温饱问题,值得劳驾专家教授的高难技术问题肯定有,但不会很多。此时,定要引来成群的大鱼,恐怕确实“养”不住。
引不来“大鱼”,能否多引点“小鱼”呢?泸水的经验证明这是完全可能的。就以这个县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季菜为例,前年他们引进内地12名菜农承包冬闲田,创造了亩产西瓜三四千公斤、西红柿近5000公斤的纪录,从而带动全县上百户农民种冬季蔬菜,仅上十二乡就种了1000多亩。道理很简单,引进了有一定专长的技术工人、农民,待遇要求不高,当地在经济上承受得起;他们推广的是一些实用技术,当地农民也容易接受,能立竿见影得到收获。“池”虽小,“鱼”也引来并“养”住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同志瞧不起“小鱼”,认定“小鱼”掀不起大浪。
池小多养小鱼,有多大能耐干多大事情,这是符合实事求是道理的。要说贫困地区的同志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能耐,那倒不符合事实。但确有些人干起事来总想大干快上,“早日摘掉贫困帽子”,有时力不从心也勉强去干,甚至盲目硬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教训,过去已经不少,但愿老病不要重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