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第一次认识的“县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7
第8版(国际专页)
专栏:

第一次认识的“县官”
郑慧生
说“认识”,并非有什么私交,而是我认识他,他不认得我。
解放那年,我才十岁。听说来了个“县官”,是个“木匠”。肚里有点墨水的人都说:“共产党做事真够鲜了,让个木匠来当县长。”
一天,县长来到乡里,给群众讲话。我也跑去了,想看看“木匠”。那是一次什么样的讲话呀!他站在一只石磙上,下面十几个老头老婆在聊着天听。我看他,一身松松垮垮的灰布军装,加上一顶塌拉着帽沿的八角帽,一点也不威武。
他讲的什么,恐怕只有我一个人在听。其他的人,都是来看县长或看“木匠”的,没有人要听他宣传什么。
他讲了,解放大军刚来到豫西,需要公粮;他,是来向群众借粮的,保证有借有还……那时候,政权不稳固,地方组织没有建立,他讲了半天,连接他话茬的人都没有。他走向一个中年汉子,想请他张罗张罗借粮的事,那人一口推托而去,连头也不回。
他连一粒粮也没有借到。日落西山了,只好招呼自己的通讯员——我们叫做
“护兵”的,是个穿大人军装的孩子——回去。我真看不上他的“护兵”,因为
“木匠”讲话急得满头大汗,而他,只在旁边逗群众的鸡玩。本来嘛,还是个穿大人军装的孩子。我当时想,要是遇上土匪,“木匠”还得背着这个“护兵”跑呢!
夜里,我睡不着,想着这个“木匠”,没有借到粮食,今晚咋吃饭呢?
洛阳解放后,局面稳定了,区乡基层政权也陆续建立。这年春节,我傻开心,到处跑着去玩。
在原来的县政府门口,见几个老太太和警卫人员说:“一辈子没进过县衙门,想进去看看。”警卫人员不好作主,这时县长出来,一听情况,立即乐呵呵地引导这些好奇的百姓进去参观。我于是也跟了进去。
县长一面走一面讲解:“这里是司法科,旧社会打官司的地方,富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穷人有理没钱别进来……这里是财粮科,过去苛捐杂税逼粮逼款都在这里,羊毛出在羊身上,钱可是得叫咱大家拿……这里是县老爷坐的大堂,现在我在坐着,你们看,配不配……”
参观完毕,我回到家里,想着今天的运气,不知是沾了县长的光,还是托了老太太们的福。
小学开学了。那时的学校除了担负教学任务,还要搞社会活动。当时举办了星期日时事讲座,由干部、教师轮流向群众作宣传。有一次,轮到县长讲话。七点过后,校长怕他忘了,派我们两个小学生前去催请。半路上碰到他徒步走来,他就拉着我们的手来到会场上。
这一次,他讲的是“中州币”,那是我们共产党政权发行的流通纸币。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几句话:“中州币,行得远,东到淮河,西到汉中,南至长江,北连华北……中州币,价值稳定,每二百元折合银元一块……”这次的讲话很成功,人们拍了不少巴掌。讲完后,县长走了,徒步而去,没有人给他倒茶,没有人留他吃饭,甚至连送他的人也没有。我们的校长,在忙着收拾会场桌子呢。
讲话不用稿,是当时的特色。开大会了,拉张桌子就讲,出口成章。记得一次镇反大会上,人一到齐,他登台就是一句话:“今天我们在这里,要杀六个人!”真是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为什么要杀他们呢?因为他们犯了死罪!”然后历数罪犯恶迹,决定严惩。
中学以后,我所认识的第一个人民县长调走了,官做大了,当了专员。他从家乡把自己的小脚老伴接来。那可真是他的“老”伴,比他还老。
那老婆子从乡下带来自己的纺纱工具——一架眼看就要散架的纺花车。从此,他开会,她纺线。下班以后,两人一前一后上街轧马路,引动得路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那就是专员和他的“老爱”……
有人转弯抹角提醒他,“老爱”已经太老,又是小脚……他笑着告诉别人:
“谁说她脚小,打游击那年,我负了伤,她背着我跑了几里地,那阵子,要不是她比我大三四岁,真背不动我呢!”
他终于没有嫌她老,继续陪着他的小脚“老爱”轧马路,但也不像现代青年挽手搂腰似的亲密,只不过是一前一后,始终保持着四五步距离。
1957年以后,听说他犯了“错误”,我已经离家上大学去了,诸事不得其详。但我相信一条,他都是在替别人着想,不是为了自己。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他的问题都得到了洗雪。现在他去世了,我闻讯怅然,想念的不仅仅是他,而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人民县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