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欠债户翻身的领头人——记山西省劳动模范杨振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09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欠债户翻身的领头人
——记山西省劳动模范杨振新
张岸涛
山西省闻喜县有个远近闻名的养猪联合体。之所以出名,因为它的成员过去都是欠了一屁股债的贫困户,而今又都是年收入上万元的富裕户。他们的领头人就是山西省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杨振新。
勇揽“瓷器活”
8年前的一天夜晚,闻喜县凹底镇小马村民委员会的大院里灯光明亮,村民正在对集体的副业摊进行承包投标。6个砖瓦窑,1个面粉加工厂成了“争抢”的热门货,唯有养猪场,是没人敢揽的“瓷器活”。因为那场已经几上几下,总是赔钱。
最后,养猪能手杨振新接下了这“瓷器活”。干部再三叮嘱:“包了可不许反悔。”杨振新说:“敢包就决不反悔。”当晚他与村上签了10年承包合同,交了当年的1400元承包费。
包是包了,可挺大的一摊子,一户拢不过来,杨振新找到一个磨粉的行家,可人家不愿干。他又找到一个富裕户,也碰了钉子。平日不爱动怒的杨振新,憋了一肚子火。他发誓:有技术、有钱的不干,找贫困户。他很快找到4户穷伙伴。这四户全是亏空户,欠债最多的1800元,最少的也有750元。杨振新带穷户办猪场,立时成了“新闻”,还有人说什么:
“看他把猪场的老本赔光吧。”杨振新却说:
“别人笑话我们穷,办不成事业,我看大伙只要有志气,有决心,拚命干,猪场一定能搞好。”几句话,说得穷伙伴们心里热乎乎的。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3间破瓦房,5孔土窑洞,10个烂猪圈,16头骨瘦如柴的猪。面对这个摊子,他们迎难而上,筹集3000元,新打了围墙,增添了50头仔猪,还购置了两台新型磨粉机等生产工具。他们坚持走种、养、加工一条龙的新路。加工淀粉,粉渣喂猪,猪粪肥田,一年下来,他们向国家交售商品猪75头,全年盈利6960元,平均每户分得750元,剩余的留作周转资金。成捆的“大团结”,这几户还是第一次拿到。大家喜笑颜开,高兴得睡觉做梦都笑出了声。
苦干加科学
第二年初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当猪场大幅度发展的时候,一场猪瘟一夜之间夺去了30多头猪的生命,其余的猪也危在旦夕。沉重的打击,使大家慌了手脚,杨振新更是心如刀绞,昼夜守在猪舍抢救病猪。一天晚上,已是9点多钟,他还没回家吃饭。妻子跑到猪场发现他正忙着给猪灌药,打针。她掉着眼泪说:“振新,你真憨了,这样晚还不回家吃饭。”“哪顾得上,你看,这几头猪病得正厉害。”直到凌晨两点,杨振新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进门就一头倒在床上。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杨振新不仅苦干,而且努力钻研有关养猪的科学知识。他购买了《养猪学》、《猪病防治》等书籍,还到西安、兰州等地参观取经,学会了科学配料和防病治病。这年猪场不仅没垮,而且向国家交售商品猪100余头,存栏100头,纯收入达到1.2万元。年终,杨振新和四户共同商量,一次把十年的承包费15500元全部提前交给了村里。
站稳了脚跟,猪场又吸收了5个贫穷户。摊子大了,人员多了,杨振新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实行包干。人人有任务,个个挑重担。经过8年艰苦奋斗,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由6300元增加到21万元,提高了30多倍。昔日破烂不堪的猪圈改建成64个三隔离新式猪圈,去年又安装了暖气、排风设备。这些现代化设施,使猪的饲养周期由10个月缩短为6个月。养猪场的固定资产由过去的2000元发展到60万元。
共产党员的追求
8年来,杨振新养猪场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猪3000头,他们卖猪有个原则,只卖国家,不卖私人;只卖平价,不卖高价。1986年生猪生产下降,国家收购困难,市场肉价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连向国家交售了360头生猪,仅此一项,细算起来,就要比直接到市场销售少收入近2万元。社会有人笑话老杨是
“憨憨”,场里也有人说他心眼太死,但杨振新笑着给大伙解释说:“咱们所以能致富,全靠党的政策和党的领导。场比家大,国比场大,咱是党员,凡事都要先考虑国家。”
在杨振新的帮助下,9个贫困户都富裕起来了,先后共盖房50余间,购买大牲畜10余头,自行车21辆,有四个光棍娶了媳妇。别人都变了,杨家却没变。近几年,杨振新家房没添一间,像样的家具没做一件。旧门楼要垮了,院围墙全倒了,可他像没看见一样。不光不往家里搂,老杨还要常往外拿哩。小马村地处旱垣疙瘩,杨振新拿出1.6万元,帮助村民建起一座水塔,使村民们吃上自来水。他们高兴地说:“手拧水龙头,想起杨师傅。”
村里人问:“老杨,人家有钱盖高楼,置家业,讲穿戴,你图个啥?”杨振新笑着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是共产党员,图的是为人民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