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竹林村的两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竹林村的两件事
  本报记者 李德民
竹林是河南省巩县的一个山村,最近记者采访竹林,他们对待金钱问题上的两件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少奖“票子”,多奖“面子”
竹林村很重视奖励先进,原来每年评比后都要发奖品。奖品从一块香皂、一条毛巾,到一条床单、一条毛毯,又到手表、电镀椅、自行车、缝纫机,直到冰箱、彩电,还有高达4000元的现款,全村一次奖励要花几万、十几万元。
奖品逐年“升级”,村里的领导逐年发愁:今年奖了冰箱、彩电,明年该奖小轿车了,别说村里奖不起,就是奖得起也不能奖,而且,奖励的效果并没有随着奖品的“升级”而“升级”。村党总支把奖励问题提交全体村民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少奖“票子”,多奖“面子”,以精神鼓励为主。竹林村现在人均年纯收入达1000多元,大多数人盖了新房,买了冰箱、彩电,别说一块香皂、一条毛巾没有多大吸引力,就是冰箱、彩电也不很放在眼里,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面子”:荣誉感、自尊心。
奖“面子”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开大会时请模范上主席台,还可以带着妻子或丈夫分享荣誉,谁是模范谁站上首,不分男女,由上级领导给戴大红花。对评上“文明之家”的农户,一到农历腊月底,村党总支书记和村长亲自登门贴对联,给其中连续被评上“文明之家”的农户,还挂光荣匾,现在村里有9户挂了匾,门楣生辉。年年还评“好媳妇”,谁被评上了,村领导就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往她娘家送喜报。
二、既给报酬,更给感情
在竹林村19个村办企业里,聘请了40多位大城市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是些“高价老头”和“星期日工程师”。
记者问竹林的同志:“是靠高薪聘请吗?”他们说:科技人员的平均月薪300多元,许多人是谢绝了外单位500元的高薪来工作的。我们的想法是,知识分子看重“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用”,没有几个人是为钱干的,所以,我们既给报酬,更给感情。有了感情,就不计较报酬了。
采访一些科技人员时,他们说:在竹林就像在家里一样,我们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需要尊重,需要温暖,竹林给了我们这些。开大会时,请到前排就座;组织参观游览时,可以带老伴;对我们的意见,就像刘玄德对诸葛亮。平时吃饭,任我们点,饺子、馄饨、面条,想吃什么人家给做什么,在家里也未必能够这样。生了病,从村领导到村民,一个接一个地来探望,从来不空手,叫人感到,在这里工作,累死也值得。对这些科技人员,村里一般没有规定上下班时间,但他们每天常常干10小时以上,铸钢厂有位老同志,一到深夜钢水出炉时间,他就披衣而起,守在炉旁。
这批科技人员为竹林的发展出了大力。今年上半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85万元,实现利润244万元,这里面就有科技人员的辛劳。一个小小山村使用科技人员的意义,除了使用他们的知识,学习他们的知识,还借用了他们的名声。比如,耐火材料厂因为聘请有国内知名的专家,赢得了大钢铁厂的信任,大量订购他们的耐火砖,这是一种“名气效益”。对科技人员,竹林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人家一月拿300多元,而是人家给竹林作出的贡献,这样,感情便油然而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