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隔山对歌到同台唱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从隔山对歌到同台唱戏
  龙益飞(苗族)
人们常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昔日贵州的落后。其实,黔中真正落后的是离省城最远、被称为“黔与楚蜀之隙地”的松桃。“出门就是山,山连没有边。隔山把歌对,见面要三天。”不仅落后,而且闭塞,在万流汇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看不到带着苗山魂的松江河奔去的浪花,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尘寰中还有松桃其地。
几十万苗族和其他各民族同胞在这块2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歌传情、劳作生息,极少有人出过山门、闯过水寨。后来,少数不甘寂寞胆大一点的年轻人决定把歌对到山外去,于是撑着木排顺着松江,下洞庭、流常德,用一桶桶桐油、一箩箩白米换回一些叫做“洋火、洋油、洋布、洋钉、洋铁、洋漆”的东西,直到如今一些老阿婆还改不过口,总把肥皂叫“洋碱”。
解放后,苗族同胞有了新的追求,想自己也造点“洋货”出来。到1952年,松桃终于有了“3个织布厂、产值4000元”的记载。然而,苗乡面貌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边远山区,苗乡人民又有了新的追求。
大家清楚地看到:信息闭塞、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薄弱,成了苗乡发展的主要障碍。县委、县政府按照苗乡人民的愿望,从本县具有锰矿、铅锌矿和花生、民间工艺品等丰富资源的实际出发,决定敞开山门,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以“不怕自己吃亏、寻求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走“借鸡生蛋、借力爬山、借风行船”的路子,以开发锰矿、花生两大系列产品为突破口,采取优惠、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触角逐渐伸向全国各地,用真诚把省城贵阳和京、津、沪、川、湘、鄂、浙、赣、粤等地的“工人老大哥”和“专家老表”吸引到开发和振兴松桃的舞台上。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49人,引进先进技术项目48个、先进设备45套(台)、引进物资1000多万吨,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建立县外信息联系点38个、获取各种有用信息1900多条,新建、改建、扩建开发项目33项。开发的舞台,既有二重唱,又有齐唱、合唱、大合唱。县电池厂1975年建立后年年亏损,濒临倒闭。县委、县政府主动当“红娘”,热情牵线搭桥,1985年与贵阳电池厂喜结良缘,唱同调行同步,当年就扭亏为盈,到目前为止创产值已近1000万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成为贵州省的先进企业。藏在武陵山深处密林中的锰矿,通过联合,北京送来资金、湖南送来设备、贵阳送来项目、遵义送来技术人才,现已由建厂初期只能生产单一的电池工业用矿粉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能大量成批生产冶金、化工、军工等多种锰矿产品,年产值360多万元、利税280多万元的大型企业。
长期以来,松桃各类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职工素质较差,所能发挥的效益十分有限。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后,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培训职工5000多人次,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有了定型产品、形成了生产能力、打开了市场。现在,全县已生产出名优特新产品41种,其中12种分别先后在国家、省、地区获奖,7种锰系列产品和16种花生系列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声誉日增,供不应求。焙烧锰、碳酸锰、氧化锰、烧结锰等产品在强手如林的锰产品市场竞争中成为热门货,畅销全国20个省、区和直辖市。
松桃电解锰更是备受青睐,产品东渡扶桑后,又远销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地,已创汇70多万美元。曾获得贵州省1987年度青年科技成果特等奖的苗族工艺品,也开始了远渡重洋的历史。
几年来,全县因为联营新增产值近3000万元,1988年工业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2.5倍,利润翻了两番。
联营的发展,给民族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1988年财政收入是1980年的2.65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88年全县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长3.4倍。松桃“同台唱戏”的作法,受到了上级的肯定,1988年元月被评为铜仁地区横向经济联合先进单位。
松江河水流洞庭、入长江,汇进了时代潮流。“改革大路宽宽阔,改革大戏热闹闹。放眼山外好风景,歌声飞出心窝窝。”苗乡人的歌声和名声一起传到山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