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醒来了,乌珠穆沁草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3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醒来了,乌珠穆沁草原
“如果把草原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作沉沉长梦,那么,乌珠穆沁草原已经从这沉沉长梦中醒来了!”东乌珠穆沁旗旗长朝伦巴特尔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位精干的蒙古族干部所言的确不差。记者驱车遍访乌珠穆沁草原,看到牧民们延续了千百年的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结束了,牧区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被打破了,以建设养畜为核心的畜牧业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在自然经济的氛围中沉睡的乌珠穆沁草原确实醒来了。
在乌珠穆沁草原深处的白音胡布尔苏木(乡),记者访问了蒙古族牧民伊达木。这位勇冠草原的摔跤手如今是遐迩闻名的商品生产模范,6年前他家的牲畜总共只有300头,现在1年出栏的牲畜就达400多头。伊达木告诉记者:“过去我是满足于‘卖皮卖毛卖肉、够吃够穿够用’生活的‘老’牧民,现在我成了发展商品生产的‘新’牧民。1983年牧区改革以来,我先后盖起500多平方米的棚圈,打了两眼井,围建了1万多亩草库伦,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打草机和搂草机,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到今年,我家的牲畜发展到2000多头,毛绒皮张的产量和出栏牲畜比6年前提高了5到10倍多,纯收入也从2000多元猛增到7万多元。”
朝伦巴特尔介绍说,改革以来,像伊达木这样的先进牧民在乌珠穆沁草原上成批涌现。在他们的带动下,东乌旗数万牧民摆脱了“逐水草而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走上了定居轮牧、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今年,东乌旗存栏牲畜已由6年前的不足百万头发展到185万头,居内蒙古自治区100个旗县之首,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
告别了伊达木,记者来到东乌旗旗府乌里雅斯太镇,眼前一派沸腾景象:毛纺厂车间机声轰鸣,肉联厂工地车水马龙,皮件厂的职工正在翻晒晾满大院的皮张,骨血粉厂的职工正在分理堆积如山的杂骨……数年前还是沉寂冷落的草原小镇,如今竟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新城。
几位厂长告诉记者,过去单一的畜牧业经济曾使乌珠穆沁草原吃了大亏:解放后到1978年的30年间,东乌旗总计将282万张牛羊皮和25万吨绒毛做为原料廉价卖给外地,白白失去了数目可观的加工增值之利;500万头牲畜千里迢迢赶到外地出售,仅途中掉膘就损失肉达3.5万吨,减少收入1.5亿元。这两笔帐使人们警醒过来了:要振兴乌珠穆沁草原,还必须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工业,彻底改变自然经济旧格局。
草原上办工业,最大的困难是缺技术、缺人才。为了解决这些困难,1984年以来,分管工业的副旗长刘宝明带领有关人员四处奔波,先后从区内外聘请了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帮助旗里进行工业开发的考察论证和规划设计,指导工厂的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同时,旗里先后选派了200多人到外地学习有关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建立起自己的技术骨干队伍。
短短6年时间,东乌旗新建了毛纺织厂、牛羊肉联合加工厂、马肉加工厂和骨血粉厂,改造扩建了皮件厂和乳品厂,形成了包括毛、绒、皮、肉、乳、骨、血和内脏在内的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产品畅销区内外,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14万元,比这些工厂创办前增长了8倍。刘宝明说得好:“乌珠穆沁草原单纯生产和输出畜产原料的历史已经结束了,古老的草原从此进入了牧工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商品生产新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