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土家山寨的好领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4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土家山寨的好领班
  李开文 谭炜焰
在群峦叠嶂的鄂西山区,离宋代寇准劝农的野三关不远,有一个终年云封雾锁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寨——巴东县马眠塘乡白岩子村。
这是一个土汉杂居以土家人为主的山村,全村400多人,土家人占76%。多年来,这里荒凉连着贫困,是一个人见人愁的“三靠”村。
可是没有几年功夫,这里却出现了奇迹,到1988年,全村人平粮食从1980年的276斤上升到1119斤,人均收入从76元上升到726元,而且家家点上了电灯,吃上了清凉干净的自来水……
是什么力量使这个贫困的高山村腾飞起来的呢?
我们带着疑问和惊奇登上了海拔1700米的白岩子。
1979年,生产队长、35岁的汉族农民郑永群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在村干部会上,郑永群说:汉人土家人,关上寨门是一家人。只要大伙一条心,不信白岩子没有“黄金”。
他当众为自己立下军令状:“三年内白岩子不甩掉讨饭棍,就罢免我郑永群的书记职务!”
郑永群懂得,行动比誓言更重要。他首先抓了一个狠着,推广良种和地膜栽培新技术。
听说推广地膜包谷,山民们老大不愿意,郑永群与两名支委各腾出一块地搞试验。秋后一过磅,亩产386公斤,惊得山民们半天合不上嘴。
第二年,家家户户种上了地膜包谷,郑永群手把手教别人起垅、下种、覆膜、打孔。到秋收,全村人均粮食超过800斤,一举结束了32年吃供应粮的历史。
乡亲们乐了,郑永群却没有太高兴,他想,“讨饭棍”是暂时扔掉了,但乡亲们的荷包还没鼓起来。他琢磨种烤烟是条财路,号召群众多种烟,群众有了地膜包谷的经验,说种就种,呼啦啦搞了一大片。但事不凑巧,这年秋天,县里却停止收购烟叶,烟农们气呼呼找到郑永群问怎么办?
“大伙把烟交给我,你们只管从我手里领票子。”郑永群敢于承担责任,一下稳住了烟农的心。郑永群带领三个村干部把收上来的6000多斤烤烟运到300里外的鹤峰销售。五天后,山民们从郑永群手中欢天喜地接过一叠叠崭新的“大团结”。他们掰着指头算了算,全村烤烟亩平收入700多元。
为了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郑永群从不敢枉花一分钱公款。
1987年3月,郑永群和村长胡绪龙到宜昌市为村里采购电灯器材。他们的荷包里装有8600多元,村里也有规定,村干部外出为群众办事,每天补助三元,住宿费实报实销,可他们硬是紧把细捏每顿饭吃五毛钱一碗的面条。
材料购齐了,上吨重的器材,他们自己装卸,光这一项就省下了七八十元钱。
回到村里,郑永群不让胡绪龙吭声,只报了每天四毛钱的统铺住宿费和车船费,没领一分钱补助。
几个月过去了,家家户户电灯亮了,但郑永群和两名支委却累倒了。通电那天,全村老少欢呼雀跃,家家户户炸响了鞭炮,一些后生把电灯拉到院坝里足足喧闹了一夜。
在白岩子,我们的心始终被一种东西激荡着。
是那满坡绿葱葱、齐刷刷的包谷、烤烟、向日葵?
是那黑压压、绿油油的人工林?
是那满山遍野分布有序的黄柏、板栗?
是,又不是。
朴实的土家山民深情地说:我们有一个好“带头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