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第二座欧亚大陆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4
第8版(副刊)
专栏:

  第二座欧亚大陆桥
  邓洁
“文革”开始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正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世界,中国历史上却开始了从未有过的书荒。后来,我不知从什么地方弄了一本建国十周年的优秀作品集,有一篇文章是描写中苏两国铁路设计人员风餐露宿,勘探、设计兰新铁路的。乌鲁木齐铁路局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随着兰新铁路向西延伸而出生的,对这条路有天然的血肉感情,一看见这厚厚的书里有关于兰新铁路的文章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哦,原来兰新铁路是要在中苏边境接轨的,现在的乌鲁木齐西站不应该是我国西部铁路的一个句号。
后来坐汽车来往于乌鲁木齐以西的公路上,看见了1959年铁路停工后留下的桥墩、匍伏在大地上的路基,它们也许早就应该背负起时代的车轮,但历史却让它们变成无穷无尽的梦想,无穷无尽的期盼。
蓝色的海浪冲击着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使新疆人想到重振“丝绸之路”。终于,1985年5月1日在乌鲁木齐西站举行了兰新铁路西段即北疆铁路第一期工程的开工典礼,北疆铁路从此向西节节推进。
对道路的向往实际是一种对交流的渴望。五十年代,内地很多青年曾经读了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唱着《红莓花儿开》的歌,来新疆寻找“在那清清的小河旁,有两棵美丽的白杨”的地方,去感受月光下大草原的深沉和一望无际旷野的凝重;去领略篝火旁姑娘挥动头巾跳舞的优美和马背上骑手的骁勇;去体验与大自然抗争时强悍不屈的精神。但是,五十年代的年轻人没有能坐火车实现这些愿望。
自1985年起“东方快车”旅游团从中国西口入境,在天山南北寻古探幽,寻找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一千多年前走出高山,走出沙漠,走向世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反映了我们的开拓精神。但是
“东方快车”旅游团在新疆境内有一段路却要坐汽车旅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今年7月,应中国新疆铁路建设代表团的邀请,苏联铁路建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在北京和乌鲁木齐就两国铁路的接轨及国际联运开通等问题举行了会谈。会谈的圆满成功令人精神振奋,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建成指日可待。这条东起连云港,沿陇海线、兰新线,横穿欧亚大陆腹地、直达荷兰的鹿特丹的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一段被经济学家马洪称之为“装点我国经济体魄的金腰带”,前景喜人。路就在脚下。
苏联铁路建设代表团来乌鲁木齐铁路局参观,他们对中国铁路职工的工作热情表示敬佩,对铁路文化宫完备良好的文化教育设施感到惊讶。联欢时,双方都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歌和舞本来就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特殊语言,更何况新疆和苏联有好几个共同的民族,而且所谈的是共同的事业——铁路。随着中国阿拉山口——苏联友谊站的建成,我们双方会变得熟悉起来,并沿着铁路去寻找很多遗落的梦,孙中山先生所希望的将中国变为东方大港的梦想很快就能成为现实。
列车在新建的兰新铁路西段奔驰,广播室里用汉、俄两国语言播送着欢迎辞,中苏两国人员共同乘坐一列火车在这段线路上行驶,这在新疆历史上是第一次,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原来兰新线上的站房都是清一色的苏式结构,三角形屋顶、厚厚的黄色土墙;而新线上的站房却都是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以淡绿色为主色调的混凝土建筑。历史,曾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而铁路又把它联接了起来,而且是那样显而易见。
到奎屯下火车后改乘汽车,对于修铁路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看着铁路向前延伸而更幸福、更自豪的事了,六十三岁的北疆铁路公司经理当年就是铺着铁路从东北到西北的,原来是想着一直把铁路铺到边境线的,虽然三十年后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但毕竟还是实现了。
将和我们直接进行国际联运的苏联阿拉木图铁路局局长今年六十二岁,眼里噙满泪花,他是不是也想起很多?这两位已生华发的老同志,小伙子的时候没能在边境线握手,现在还是在铁路线上握手了。那一直期待了三十年的桥墩终于联接了欧亚大陆桥,它将背负起时代的巨轮,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寻找那梦中的大草原,梦中的旷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