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中国,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访孟中学会主席努·胡·米尔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中国,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访孟中学会主席努·胡·米尔扎
  本报记者 温宪
“40年来,中国从‘东亚病夫’一变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现在,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这就是伟大的成就!”已经是第七次访华的努·胡·米尔扎紧握记者的手说这番话时,神态既真挚,又祥和。
今年60岁的米尔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位孟加拉国极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任民族人民党副主席和民主党主席,后因健康等原因,专事孟中人民友好工作。1983年,他创建“了解中国委员会”(1985年改名为孟中学会),为加深孟加拉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了大量工作。几年来,在俭朴的独居生活和健康欠佳情况下,他撰写了《不尽黄河》等著作,并编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十三大与改革》等书,热情满怀地向本国人民介绍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永不泯灭,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为孟中友好事业尽力!”米尔扎热情地说。
由米尔扎主编的孟中学会刊物《十亿人民之邦》,对中国人民的建设成就始终密切关注,专门翻译、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等进展情况。“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1949年以前,中国被各种外国势力和地方军阀撕扯得四分五裂,社会黑暗……”接着他谈到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大地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是的,自从1981年首次访华以来,米尔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他亲眼看到在改革、开放政策催化下,勃发的生机使中国的面貌迅速改观。1985年,米尔扎在凤阳县的一个星期,使他了解了昔日凤阳县“田无麦禾,野无青草,流徙载道,饥民相食”的悲惨史页,也听说过那段反映凤阳地区十年九荒的催人泪下的花鼓词。那年月,凤阳百姓离乡背井,行乞街头:“唱花鼓,过黄河,泪花更比浪花多。”可如今,米尔扎见到的却是一个新的凤阳,他听到了一段新的花鼓词:“唱过去,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新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真是天壤之别呵!”这句话,米尔扎感触万千地重复了两遍。
“其实,中国领导人在全国解放以后便很快提出了现代化问题。但如何依据中国国情选择现代化道路,则一直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尽管40年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错误,走过弯路,但我始终坚信,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繁荣昌盛。”米尔扎挥动手臂,颇为动情:“有谁能告诉我,在政治、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历史条件中走出来的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能改变像青海、宁夏等地的贫困落后状态呢?!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会是怎样一种前途?”今年6月14日,米尔扎在给我国领导人的一封信中特别指出:“自推翻清王朝以来,历史一再证明,除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政治力量能够保持国家的统一。因此,维护中国的统一,使几十个民族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谐地生活在同一国度里,这不仅是为了保证11亿中国人民能正常、持续地进步,而且也是为了保持世界力量的均势,以利于和平与裁军。”此刻,记者仿佛看到,米尔扎那瘦弱的身躯内正涌动着脉脉深情。“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想坦率地谈谈我的看法:我对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也很痛心。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只要认真执行已宣布的各项措施,党和人民将会更加同心同德。我们都在关注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他说,“中国是个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就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中国是有潜力的国家。尽管你们遇到暂时的困难,但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本人对此坚信不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