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希望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7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希望之路
“启珠玛一家是勤劳致富的专业户,真正的万元户……”
路经波密县,来自许木乡的传闻牵动了我的心。秋收期间的一个阴雨天,我慕名前往地处偏僻的许木乡南岛村,拜访启珠玛。
藏东农村的万元户,住房新,穿戴好,家具配套,卡垫档次高。眼前这一家,9口人挤在1大间、5小间旧房里,身穿旧藏装。屋子里只有1部用旧的收录机,没有1件象样的家具。
年近五旬的启珠玛乐呵呵地将我们迎进住房。听说要他谈当商品粮专业户的体会,他拿出一个小本子,兴奋地谈了起来:
“我们一家有5个男劳力、3个女劳力。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承包的40亩地不够种。我总想闯一闯,走发展农业致富的路子,政府给了我一个机会。”
1987年,波密县政府利用自治区第二劳改支队放弃的土地,在许木乡建立商品粮基地。启珠玛同县农牧局达成生产商品粮的协议,承包已荒废3年的160亩地。他带着全家人一边开地,一边围起篱笆。经县农技人员指导,他在60亩地上种植青稞、油菜,施上600公斤化肥;在剩下的100亩地里种上豌豆,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成。
“要把生产搞上去,手头的钱就得先花在生产上。”启珠玛沉思片刻,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3年前,启珠玛就准备了盖新房的钱。但他把积蓄起来的11800元用来购置了“铁牛55”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小型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去年,他一家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机械化。耕地、收割、运庄稼、脱粒、扬场,总共只用40天时间。从1987年开始,他逐年增加化肥施用量,200亩地的庄稼长势普遍好起来。去年,启珠玛一家产粮食2.45万公斤。今年可望超过去年的收成。
启珠玛带着全家人抓农副业生产,年年完成商品粮合同定购任务。1987年,全家交售商品粮5000多公斤,去年交售1万公斤,今年将交售1.25万公斤。去年,全家总收入为3.5万元,纯收入达到1.5万元;收获的3500公斤小麦种籽已有一半被当地群众换走。
当我问起今后的打算,启珠玛想了想说:“民主改革前,我们一家人沿路讨饭来到许木,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共产党,我们摆脱不了苦日子。今天,我们能富起来,靠的是共产党的富民政策。今后我的目标是继续下功夫抓生产,多为国家作贡献。” (苏润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