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从林场森林公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开拓新的绿色事业

  从林场森林公园
  叶公觉
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距阳澄湖不远;它,占地2.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6%。山上有近万亩松林,山腰有6000多亩竹、杉、栗、茶,山脚有千亩桃、梅、梨、桔、杨梅、葡萄、枇杷等鲜果果园,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开花时节,红如流云,白如飞雪,香气馥郁,沁人心脾。盛夏,乔木蓊郁,灌木丛丛。深秋,零星分布在园内的枫树,绯红点点,如血如胭,红绿相映……四面八方的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去年接待中外游客100万人次。它就是在国营虞山林场基础发展起来的虞山森林公园。
虞山林场始建于1960年,当时上级交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绿化虞山,营林造林。建场后18年间,由于单一封闭经营,虽然种了一些树,但起点低,成效差,有时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
1978年底,蒋曦宝被任命为虞山林场的党委副书记、副场长。他想:虞山林场的地理位置这么好,建场历史这么长,为什么还这么穷?
1979年,蒋曦宝到南京林学院进修,学到不少林业新知识。过去人们把林业限制在只是种树、砍树的小圈子里,就林搞林,靠林吃林,在一条死胡同里走来走去,影响了林场的发展,影响了地上资源、地下资源的开发,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林业经济观念。蒋曦宝和林场职工转变观念,全面认识森林的多种功能、多种效益,立志把虞山林场建设成第一流的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顾名思义,先要有森林。他们冲破了“北方杨家将,南方沙(杉)家浜”式的营林格局,根据虞山的生态环境和经营方向,有意识地安排多元化的树种结构。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相结合,速生丰产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成片造林和零星栽植相结合,人工林和天然林相结合,巧妙地把林地变成了“万木园”,树种丰富多采,林相各具一色,既保持着经济价值,更增强了观赏价值。
宝岩附近山上有一块30多亩的葫芦形石塘地,上面铺着一层一米多厚的碎石,下面是乱石相叠,从来没有长过树。蒋曦宝看着这块葫芦地,总觉得不舒服。它好比是虞山头上的一块癞疤,一定要治好它。碎石层被扒开了,大石块被挖出来了。蒋曦宝看着那一条条像战壕似的深沟深坑,指挥工人从别处运来泥土,填平“战壕”。在“葫芦”的四周栽上银杏树,在中间有规则地夹种松树和枫香树。看着一棵棵小树在“癞葫芦”上安家落户,人们的心里甜蜜蜜的。
就在虞山林场场部不远处,有一座齐梁古刹兴福禅寺,寺院四周,大树众多。但是,从公路通往兴福禅寺的那条便道两侧,行道树却参差不齐。
蒋曦宝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购买香樟树绿化行道。全场的卡车被调集起来了,直驰百里外的兄弟林场,在那里选购了数百株香樟树。为了保证成活,当天起土,连夜赶回,挑灯夜种。现在,通往兴福寺的便道旁,香樟树绿叶常青,风姿绰约,十分清秀。
建设森林公园,不能仅仅局限于树木,要全方位地进行立体开发。盆景和历史人文景观就是虞山森林公园的两绝。前者集名山古木于尺寸之间,是小环境森林艺术;后者集古今中外于一园,是大环境森林艺术。旅游要有路,他们修筑了12米宽的环山公路,使汽车绕山而行;虞山美景,随车而转,移步换形,目不暇接。旅游要增加景观,他们就建设“景、竹、笋”三用竹林,千亩竹林,绿涛翻滚,新笋茁壮,生气盎然。有林有竹还应有鸟兽动物,他们除了保护森林鸟类之外,还人工饲养灰喜鹊,既可观赏,又可治虫。他们还精心培育观赏动物绿毛龟。
有了看的,还该有吃的,他们加工蜜饯,制作绿茶,培育早熟水蜜桃,还有枇杷、杨梅、桔子……由于发展了多种商品生产,虞山林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姑娘”,变成了一个在全国林业系统众所瞩目的“摩登小姐”。1988年全场总产值达5400万元,利税710万元,在全国4000多个国营林场中名列前茅。
有人惊奇地问蒋曦宝:“你这样千方百计地全面出击,不辞辛劳地各路进军,为的是什么?”他微笑着回答:“为了在林业改革中闯出一条新路,为了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