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马政府”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马政府”的故事
  林青 杜国堂 李天增
仲夏的一天,骤雨初歇。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召开的售粮大户座谈会上,一位年逾花甲的庄稼老汉的发言,语惊四座。他说:“俺一家承包了20多亩地,每年定购任务720公斤,可俺连着4年每年向国家上交5000公斤小麦。今年夏季,一共收了5150公斤,听说北京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国家有困难,俺一次上交5000公斤,剩下的口粮不足,就掺一些粗粮吃。”
他动情了,接着说:“从古到今,哪朝哪代农民能家家户户住新房,吃细粮,过这样的好日子?这都托党的富民政策的福。人心都是肉长的,俺宁肯自己吃点赖的,也不能让国家作难。”
他的发言,博得一阵阵掌声。人们议论纷纷。
一个说:“他的发言有板有眼,真有点文化水哩。”
另一个马上接茬:“看你说的,这就是‘马政府’的水平。”
其实,“马政府”并非姓马,名字也不叫政府。他叫申兴武,是馆陶县庄科村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因为他属马,又爱替政府、替村里、替别人管些份外的事儿,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马政府”。
就说前不久,“马政府”的两个邻居因为一片宅基地,争吵不休,村干部调解不了,乡政府管不下来。他们准备往上打官司,弄个你输我赢。“马政府”听到这件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左邻右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场官司三辈仇家,可不能结这个怨。他走了这家到那家,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们两家几辈子没红过脸,如今因一片宅基地结为仇家,划不来。我让出村里给我划的那份宅基地给你们,别打官司了。”其中一位坚持争宅基地的邻居说:“看你的面子,不打官司了,但你的宅基地我不能要。”“马政府”把手一摆说:“你不要我就不管这个事儿了。”“马政府”慷慨行为,使这两个邻居深受感动。他们又和睦相处了。
近几年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地块变小了,有些人心田也变了。加上一个时期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少人想自家的事儿多了,想国家、想大家的事儿少了。申兴武却不同,他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的强盛,哪有自家的幸福。”
“马政府”一家打1983年起粮棉收入在全村就首屈一指。他依然不满足,又在考虑着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村头有一块20多亩宽的坟场,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他琢磨:人凭土地虎凭山,眼前这块老坟地已沉睡了几百年,如果把它开发出来,不是能造福子孙吗?“马政府”却找到村干部说“我把原承包的20多亩责任田让出来,给我种那片荒地就行了。”村干部听了很吃惊,让他再认真考虑考虑。“马政府”说:“我和家里人都商量好了。无非是先吃两年亏。”村干部见他态度诚恳,就把那片老坟场承包给了他。
“马政府”带领一家老小拾砖平坑,南起北垫,大干了两个冬春,耕翻了5遍,用坏了40口犁铧,拣了200多方烂砖头,才把土地平整好。在此基础上,他坚持果粮间作,栽了500株桃,500株苹果。打井施肥,每年向土地投资几千元,连续4年获得了大丰收。当我们登门采访他时,看到他一家老小在麦收之后啃窝头,不禁肃然起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