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华夏人口的历史迁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7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华夏人口的历史迁移
中国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观察、研究人口的形成、分布以及发展趋向,有助于更好地控制人口和发展经济。
早在商王朝时期,为了防御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先祖们曾几次迁都,最后在河南安阳附近稳定下来。因此,人口分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依旧是地广人稀,直到西汉末年,人口分布的主要位置仍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西汉后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急剧动荡,造成了部分北方人南迁,使黄河流域的人口由占全国80%下降到了60%,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到唐王朝以后,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原地区连遭战乱,千里萧条。与此同时,长江以南的经济却相对繁荣,生活也较为安定。因此,首次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的现象,全国人口的中心逐渐开始向南转移。
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战火频起。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口大量死亡。大批的难民向长江流域一带逃亡,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明、清以后,长江流域的人口逐步增加,资本主义的入侵和经济发展以及民国以后的政治中心南移,进一步使人口相对地集中到南方,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南多北少的人口布局。
解放以来,尽管我们本着缩小各地区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为解决人口和经济这两方面的全国性不平衡做了积极努力,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海和内地改革步伐快于边远地区。抱着提高经济收入等愿望,许多人向经济活跃地区靠拢。这样一来,使本来就不平均的人口分布更趋于不平衡。(1989年第15期《经济工作通讯》刘利民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