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清廉为民——记曲阳县委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8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一身正气

  清廉为民
  ——记曲阳县委二三事
(一)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曲阳县,有“鸭梨之乡”的美称。
一个金秋时节,正逢鸭梨下树,县委书记李晓光来到崔家庄乡。临走时,乡干部弄来两箱梨,准备给他放到车上拉走。李晓光对乡干部说:“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天天讲廉洁奉公,怎么能讲归讲,干归干呢?你们这心意我不领。”说完,乘车走了。
曲阳县的红枣、鸭梨、苹果等干鲜果品,正常年景产量都在亿斤以上。这几年中,每当果品成熟季节,总有一些部门和干部到果园沾点便宜。去年,县委在果品成熟之前,专门发出了禁止全县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向果农索要果品的通知,规定再发现有索要果品者,要严肃查处。县委的号令,保护了果农的利益,群众拍手叫好。
县委常委中原有5名
(2名已调走)是“快乐的单身汉”(家不在曲阳),都吃、住在机关,从不搞特殊,也没有发现受礼受贿的事。久而久之,一些想给他们送礼行贿的人,也就不敢再上门了。
(二)
在查处违法乱纪问题时,县委领导毫不犹豫。县里发现县农行和各信用社违章违纪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一些工作人员以贷谋私。县里立即严肃查处,有11人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通过这件事,县委意识到发生违法乱纪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制度制约和舆论监督。因此,推进廉政建设的关键,还在于要把公开与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各种权力的有效制约。于是,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实行。为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县里设立了6部举报电话,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都设立了举报箱,鼓励群众检举揭发违纪问题。在物价、财务、税收检查中,全县共查出各种违纪资金45万余元,县委先后对54起党员干部违纪案件进行了处理,有89名党员受到党纪处分,36人被开除党籍。
在许多“小事”上,县委领导也十分重视带好头。县委常委会议室的桌凳,大都是六十年代初做的,十分陈旧。办公室的同志合计,换新的最多花4000元。但书记和副书记都不同意。1987年和1988年,曲阳县委在全地区目标责任制考评中,连续两年评为先进,获奖金1万元。这笔钱,领导干部个人分文未取,一半捐给了县幼儿园,一半用于改善机关的办公条件。
(三)
廉政勤政两相依。加强廉政建设,使县委一班人和党员干部能够把精力和心思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县委书记李晓光上任不久,到王快水库移民村去看望群众。看到不少群众表情冷漠。吃了“闭门羹”的李晓光心里明白:我们这些年欠移民群众的太多了。
中午,他从与乡干部和几位移民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个乡的9个移民村在1958年国家修建王快水库时,房屋良田被占用,40多万株红枣树被刨掉,从此搬到了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9个山梁上,过起了“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生活。
回到县委机关,李晓光就把财政、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请到了办公室,一起拟定了给移民村修路、办电和发展生产的计划。不久,计划终于实现了,整个移民乡沸腾了起来:电动机、磨面机送到了各村;2000多个灯头接到了农民的屋子里。电机开了,灯泡亮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电灯的一些老人,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有了路,通了电,给移民村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李晓光先后多次到这里调查。移民们说:“俺们还是富不了:一没本钱,二没技术。”在李晓光和县委领导的安排下,由县水利、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扶贫小组进山了。60多万元的扶贫周转金也送到了移民手里。
很快,昔日贫穷闭塞的移民乡变了样:库湾里,网箱养着的数十万尾鲤鱼、草鱼欢蹦乱跳;山腰上,数千头肉牛、上万只山羊在嗷嗷欢歌;村头,果脯厂、地毯厂相继投产,移民们终于脱掉了贫困帽!
李成福 鹿建芳 王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