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国对外开放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8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对外开放十年
  季崇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至今已有十年。十年来,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特点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是确立正确的开放观念。由于我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在开放初期,人们思想上还抱有不少疑虑,当时主要是破除那些害怕对外开放的思想。后来,则主要是防止滋生各种全盘西化思想。十年的成功实践教育了人民,大家亲身感受到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希望进一步搞好开放。
第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根据主客观条件,循序渐进,从部分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从打开大门到走向世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交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从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先在沿海地区重点推进,逐步形成几个开放程度不同的地区层次。从1979年开始,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若干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1988年又将海南省划为经济特区,它们都具有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某些功能。1984年,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内,多数还建立了吸收外资办企业的经济技术开放区。1986到1988年,又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对外开放区。至此,我国从东向西,从南到北,形成了连线成片,包括32万平方公里,近2亿人口的沿海开放地带。
中国大陆毗邻苏联、蒙古、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边境线长达两万余公里,历史上有着密切的通商关系。近年来,中西部内地和边境地区,与这些邻国在扩大外贸、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各种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
第三,对外开放和国内体制改革同时并举,结合进行。对外开放既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着改革。对外开放后,我们广泛深入地对世界各国进行考察,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用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改革的实践,使它逐步充实和完善。同时,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我国的涉外经济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外贸、外汇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一些新的制度(如对外债和外商投资的管理),今后还将对不适应开放需要的体制进一步改革。
二、开放带来的变化和成就
总的来看,中国经过十年开放,在经济中注入了活力,加快了发展,增强了实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缩小了与世界工业国家的差距,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举世瞩目的一步。
十年对外开放的成就大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结构渐趋合理。
1988年与1979年比较,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
元增到1027.9亿美元,增长近4倍。其中,出口额从97.4亿美元增至475.4亿美元,进口额从108.9亿美元增至552.5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4.1倍;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仅增1.92倍。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5%上升到1988年的1.67%,出口额在世界各国中的位次从第32位上升为14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在出口商品中,农矿业初级产品的比重已从53.5%下降到30.4%,工业制成品则从46.5%上升为69.6%。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的比重从81.4%上升为82.8%。其中机械设备的比重1981年为26.6%,1981—1988年平均数升为30.3%。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及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2、吸收外资成效显著。
我国吸收外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中长期优惠贷款,我向外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市场的借款和在国外发行债券等,主要用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文教等领域;第二类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1979年到1988年,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近1.6万家,其中已开业的7000多家,实际吸收外资121亿美元;第三类是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从国外引进设备和生产资料。
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十年内我国共吸收了约500多亿美元的外资,建设了一大批能源、交通、工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上万个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工程,增产了许多短缺的产品,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档次,替代了某些进口,扩大了出口,培养了大量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在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闽南和渤海湾等沿海开放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国十年内约花费200多亿美元,引进3530项较重大的先进技术,其中软件部分约占20%左右。这些技术、设备,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使我国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主要产业,如石油勘探开发加工、电力、采矿、冶金、电子、机械、航空、造船、机车、汽车、化工、纺织、轻工业的设备制造和工艺技术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少部门和产品已达到70年代末或80年代的水平。通过中外学者专家的学术交流,和企业间的相互考察交流以至合作研究、合作设计、合作生产等方式,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为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创造发明获得的国际专利和输出也逐渐增加,1988年技术出口交易额已达3亿多美元。
4、广泛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学术、体育、艺术的交流,学习吸收各国的长处和经验。
1988年,来自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访问、探亲、考察以及从事各项商业及交流活动的入境人数共达3169万人次,为1980年的5.5倍。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2.2亿美元,为1980年的3.6倍。与此同时,我国也派出了6万多名学生赴国外留学或进修、研究,派出了大批学者、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赴外国参观、访问、考察、实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交流知识和经验。这些空前广泛深入的交流活动,极大地开拓了我国人民的视野,学习了别国的长处,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素质。
5、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出口和在国外投资办企业都有迅速发展,对外援助也有新的成就。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从无到有,由小而大。到1988年底,已同118个国家、地区签订合同7164项,完成营业额58.9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30万人次。
近年来,我国在海外投资办企业的活动也日趋增多。1988年止,已在六大洲的79个国家、地区开办非贸易性企业526个,总投资19亿美元,其中我国投资7.15亿美元,占37.6%。这些投资集中在资源开发、远洋捕捞和工业生产等方面。
十年来,我国继续对第三世界80个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援助,累计派出专家45万人次,共建成移交援外成套项目1233个。
6、密切了和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促进了港澳的繁荣稳定,推动了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促进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开放政策增强了港、澳、台胞对大陆情况的了解和向心力,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逐渐创造了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三、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
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更大胆地对外开放,更健康地对外开放。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
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我们要坚持执行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来说,要实行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政策,即对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过去开放得不够的,要进一步开放;沿海、内地和大陆边境,目前开放得不够的,也要扩大对外开放。从深度来说,除了过去已经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外,还可以把若干特定区域内的成片土地租赁给外国企业投资经营,将部分国营与集体企业有偿转让或租赁给外资经营,等等。中国企业也可更放手地到国外去投资办企业,或与外国企业合作开发资源,等等。
对外开放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在改革开放中,应当学习资本主义若干适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全盘西化。要一手抓对外开放,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2、要从重数量、速度转变为重质量、效益。
十年来,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缺乏经验和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许多地方往往侧重于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而忽视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益。如在外贸中重视出口商品数量、金额,忽视商品的质量、履约率、售价、实际收汇率和换汇成本;进口商品时不注意客户的信誉,不注意认真鉴别商品的质量,以致不少进口商品质量低劣。在吸收外商投资中,有些地方来者不拒,追求签约数量,忽视外资投向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资信如何,对可行性的研究和审批工作也马虎迁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年我国大量进口了非必需的消费品,盲目或重复地进口了许多不必要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外汇,而且助长了奢侈和不正风气,有的还损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在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的同时,要致力于从重数量和速度转变为重质量和效益。要切实做好必要的替代进口和国产化工作,努力扭转外贸逆差为顺差,这是为偿付外债和争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所必须做到的。借用外债应提高使用效益,保证偿债能力。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应按照需要与可能,根据消化配套能力,确定全国和各地的合理规模,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择优汰劣。
总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认真做好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工作,使对外开放更加卓有成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要从地区的倾斜政策转变为产业的倾斜政策。
我国对外开放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的多层次地区格局。在开放初期,采用这样分层次的地区倾斜优惠政策,有利于使这些地区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某些特区企业利用优惠条件,跨区高价抢购货源,争夺原材料,倒卖进口商品,甚至发生走私、漏税套汇等弊端,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今后应逐步淡化按地区的差别待遇,转变为按不同产业的差别倾斜政策,这对治理整顿流通领域的秩序,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必要的。
4、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经贸的宏观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外贸、外汇、外资、外债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合理、相互不配套的地方。在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类企业中存在着政企不分、责权利不一致、竞争条件不平等、互相制肘、肥水外流等问题。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出与国家计划价格、财政、金融等整体改革相配套的改革方案,以便既加强国家宏观的调控管理,又保持企业微观经济的活力。
5、要加强研究制订对外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为了指导全局,亟需根据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前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制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要及早确定分产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制订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同时研究制订东北、西北、西南等边境地区的对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包括主要产业的地区布局,沿海、内地、大陆边境地区分工协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全国整体对外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