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强大副食基地建立起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9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强大副食基地建立起来了
40年来,京郊农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京郊16000余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已经连续11年获得粮食丰收,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超历史最高水平。这是京郊近400万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变化的最根本标志是,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实现了向大规模商品经济的转化,为首都服务的稳固的副食品基地已经建立;传统的手工劳动的农业正逐步跨入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行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已显露生机;京郊农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摆脱了贫困的广大农民群众,由过去的追求温饱变为朝小康水平奋勇前进了!
服务首都 富裕农民
稳定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
据资料记载,1949年京郊有菜田6.5万亩,全年产菜1.05亿公斤。市民每人每天不过3两,而且主要是白菜、萝卜。至于肉、蛋,更是少得可怜。
新中国成立以后,朝阳、海淀、丰台等近郊区菜田迅速发展。1957年前后,陆续划入一批远郊县,供应首都肉、蛋、奶、果等副食品成为农民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服务首都,富裕农民”,把京郊建设成为副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通过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菜、肉、蛋、奶、鱼、果、禽等生产基地在京郊迅速崛起。特别是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的国营集体养鸡、养猪场,保证了市场稳定。拿现在同解放初对比,相差十分悬殊。就是拿1988年同1978年相比,蔬菜也增长了65%;商品蛋增长了9.2倍;牛奶增长了2.3倍;淡水鱼增长了20.7倍;干鲜果品增长了35.7%,西瓜增长了10倍。首都人民的“菜篮子”,着实是越来越丰盛了。
深化改革 推行规模经营
粮食不徘徊 丰收十一年
北京市在抓好副食品生产的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对粮食生产一直没有放松。尽管城市建设征地和副食品生产占地,使京郊粮田面积逐年减少,但是北京市的粮食总产量始终在稳步增长,1988年粮食总产相当于1949年的5.6倍,亩产相当于那时的8倍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京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一度增长很快。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农民转入了乡镇企业和副食品生产,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农业出现耕作粗放、地力下降现象,生产发展缓慢。同时,多年积累起来的比较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技术系统,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为了防止农业萎缩,保证持续增产,北京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从1985年开始改变土地平均分散承包的格局,在平原发达地区逐步推行以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由专业队、专业户承包,实行粮食专业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平原粮区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村有2568个,占平原村总数的91.6%,规模经营的粮田面积234.4万亩,占总数的68.2%。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步入新的良性循环,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京郊粮食生产很快恢复了生机,1988年亩产首次突破“千斤”,达到520公斤,总产达到23.45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了3.4%。一靠投入 二靠科技
现代化新型农业
显 露 生 机
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市委、市政府注意发挥农民和政府的两个积极性。1986年,市里制定了一个“建设300万亩粮食基地分两批实施”的规划,截至1988年底,市、县、乡三级已投资1.97亿元,用于购置农机具、兴修农田水利和科技进步。仅以农业机械为例,1988年,京郊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596台,比1978年增加了1.3倍;农机总功率达543.4万马力,比1978年增加了1.1倍。
3年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粮食生产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目标。如今,小麦、玉米的农机系列化综合技术已推广200万亩;以渠道衬砌、管道灌溉和喷灌为中心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到34万亩;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的小麦、玉米两茬平播面积发展到170万亩;小麦良种在京郊已完成第5次更新换代;飞机防治病虫、化学药剂除草越来越普及……
首都副食品基地的建设,也为现代科技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全市已有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国营、集体养鸡场901个,建起了20个县区级良种猪繁殖场,奶牛生产中普及了冷冻精液人工配种,电子计算机管理正在10个大型规范化牛场中使用;快速、省工、省药、节能、效果明显的管道喷药新技术,已推广到14个县区,控制果林面积达1.8万亩;按市政府规划,一批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益的现代化菜田已经并正在建设起来。 (王永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