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高扬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9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高扬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
  赵国政
部队舞蹈是部队艺术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也是新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建国以来佳作迭出,影响深远,在中国舞坛上具有一花独秀之美。
今天,当庆祝建国四十周年而举办全军文艺调演的时候,又涌现出六十多部舞蹈、舞剧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军事题材舞蹈占据着十分醒目的位置。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投向、不同的历史横断层,赞美着军人的军威军魂和滚动在军人心灵河床上的热浪狂涛,从而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军营生活的舞蹈主旋。有的作品饱含着对党、对祖国深情的爱(如《共和国旗帜》、《柱石》);有的从总体上勾画出军人的使命感和义务感与神州大地魂牵神系的缕缕情思(如《战旗的风采》);有的泛动着洁白的浪花,将士兵的心灵映衬得纯洁如洗
(如《祖国在水兵心中》);有的驾驶着时代的风雷,在万里长空翱翔(如《长空雄风》);有的将一腔热血奉洒在飘扬着五星红旗的神圣土地(如
《血的变奏》、《共和国卫士》);而大型歌舞《风从太行来》,则通过“山碑”、“山乳”、“山祭”、“山韧”、“山门”五个块垒,叠化出生我、养我、壮我、塑我的巍巍太行——让历史向今人发出继往开来的呼喊……与此同时,舞蹈编导也把创作触角伸向社会,伸向民族文化的广阔领域,集古代、现实、民族民间等各种题材、体裁,形成群峦叠翠、如霓似彩的与军事舞蹈相映生辉的景观。
我所看到的战斗歌舞团的舞剧《西天的流星》是一部极为严肃、富有较高文化品格的悲剧性作品。描写的是战败于河西走廊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受到敌人百般凌辱之后,又遭到“左”的路线代表人物拒绝她要求归队的请求,因而不得不流落民间;“文革”中“红卫兵”又将其押上“革命”的审判台进行残酷的殴斗;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相大白,洗去身上的尘垢……作品明显摆脱了以往舞剧对战争的一般描写,也摆脱了以往那种对于英雄人物死打硬拚、宁死不屈的单层面的颂扬。作者的笔触意在向人物的心理深度掘进,不仅写了她看得见的坎坷命运,更揭示出她忠贞与委曲、坚定信仰与失去信任两相交织的、复杂的心理历程。这种复杂的心理历程不仅使这位普通的女战士身上放射出悲壮的美,也透过她留下了可资人们进入更为宽阔、更具深度的思考。
以民族、民间舞来说,它给人们的印象好像只能展现风土人情,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似的舞蹈形式,实际上,这类舞蹈也需要文化品格的提高。前线歌舞团的《悍牛与山童》就有一种品格和境界的开拓。这是远古时代题材,其特点是力图通过来自民族、民间的舞蹈素材以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语汇,经过不失其真的夸张与变形,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生命情调和生命力量。作者不满足表面的轰轰烈烈,而追求内在的充实;不求外在的如何刚武而大蹦大跳,而求舞蹈形象雕琢的准确;不图层表的华丽,而追求原始的美、朴拙的美和内刚外柔的风格。比较起来,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大的冲击和更强的感召力。当然,《山野的呼唤》、《太阳·火和人》、《闯关东》的作者,也有着类似的追求倾向,只是成果不尽一致。
一个舞蹈能否达到一定的文化品格,开掘出作品的涵量和深度,有取材问题,有结构问题,有舞蹈语言是否具备足以塑造舞蹈形象的质感问题等等。它是对舞蹈家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舞蹈观念、艺术趣味、才思和勇气,是热烈地拥抱生活还是对生活采取漠然的态度……全面地、综合地审检和考验。譬如我们所看到的为数不少的作品,框架大而内容虚,设想高而实境小,结构方法似曾相识,舞蹈语言彼此类同。那些靠造气氛,靠技巧搪塞,靠其它非艺术手段进行解释,显然是在生活匮乏、情感稀薄、才思欠佳的状况下,强压硬挤出来的结果,自然不具较高的文化品格。这种现象在军事题材作品中比较突出,故而近几年来还未发现能与《再见吧,妈妈》、《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相媲美的力作,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