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打孩子也是一种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

  打孩子也是一种艺术?
  王晋堂
说起打孩子,赞成的不会很多;但做父母的,不打孩子的又委实很少。不一定每位家长都讲教育原则,但多数会说打不是办法;可一旦火头上来,哪还顾得什么是办法什么不是办法?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说。横竖老子打儿子也不算犯法。有位家长边打孩子边说:“我养活你就许打你!”您看,这道理多朴素!“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一些家长的信条。如此,孩子就难逃皮肉之苦了。我们都从孩子过来,没尝过爹妈打的,又有多少?
倘说对孩子不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当然就不许打了)是一条教育原则,古已有之,也不尽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倡导采用“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室”、
“站壁角”等方法,以对待儿童“野蛮的顽皮性”,使其放荡不羁的意志就范。一位教育家主张体罚孩子,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做为19世纪上叶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在德国和俄国的古典中学、法国的国立中学和其他各国中学里盛行一时;时至今日,谁能说就没有市场了呢?学校的老师不便打学生,就取有同等威慑力量的体罚;体罚不被允许,就变相体罚——那翻新的花样多得很。笔者曾专门做过调查,结论是中小学内体罚和变相体罚还普遍存在,且有些创造性的方法连赫尔巴特也会自愧弗如。至于家长,那就直截了当,三句话不投机:打!
然而当今打孩子,也颇非易举哩!一次,我到一位老同学家串门,他的孩子可来了劲儿,翻来滚去、撒泼嘻闹。孩子很懂大人心理,他知道有客人在,爹妈就得让他一筹。但终于乐极生悲,碰翻了茶壶。
“都是你惯的!都快疯了,你就不能打他几巴掌?你这窝囊废!”我那同学一边分辩“怎么是我惯的”,一边把孩子抓过来按在床上,大巴掌照着屁股就下去了。而且为证明不是“窝囊废”,还格外用了气力,孩子以为不过是吓唬他,笑着嚷“不疼不疼!一点都不疼!”这无异于火上浇油,等知道“动了真格的”,知道了“马王爷几只眼”,便噢噢大哭起来。
女主人立场骤然有变。她愤怒地从丈夫手中抢过孩子,抚着孩子通红的屁股蛋,冲那倒霉的丈夫吼起来:“你这挨千刀的,他不是你亲生的?敢下这么毒的手!”说着向丈夫冲过去,撕扭起来;此时的丈夫,已全然没了丈夫气概,只有招架推挡,且战且退……孩子不哭了,成了观战者。
小时候我也常挨妈妈打。她的常规武器是“条帚疙瘩”,偶尔也有用“擀面杖”的时候,条帚疙瘩是银样蜡枪头,雷声大雨点稀;可擀面杖就不同了,能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要疼好几天。
那是遭了重打的一个夜晚,梦中似乎还火辣辣地疼,但觉有雨滴落在皮肤上,稍有一丝凉凉的爽意。猛然惊醒,见妈妈在床边坐着端详那青紫处,正独自落泪,泪水啪嗒啪嗒落在我身上……我转过身,不想让母亲知道我醒过,但对妈妈的恨已然全消。我突然想起看过一句话:“打在儿子身上,疼在妈妈心上”。
仅此可见,打孩子颇非易举;而且“打”中也含有复杂的感情。倘只以“对”、“不对”的二值逻辑来评断它,似乎简单了一点。这或许是打孩子屡禁不绝而绵延于世的缘故吧?当然,还是少打为好,不打为佳。很有些家长教子有方,从来不打的,可为楷模。很有些教师从来没有跟学生发过脾气,更不消说打。除马卡连柯《教育诗》中极特殊的“插曲”外,教师不能打学生。父母之于孩子,倘若打,也要有个“度”,即“分寸”。打孩子也是一种艺术;不打呢,那才是艺术的极致。不知教育专家们以为然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