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不求做官 但求事业——记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于志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0
第1版(要闻)
专栏:群英谱

  不求做官 但求事业
  ——记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于志安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新华社记者 张松青
他得到了很多赞誉。他失去了一些理解。他叫于志安,是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不求做官,但求事业”,这是“小八路”于志安在战火硝烟中就有的想法。
1958年,他主持制造了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30年后,他领导的工厂又从全国同行业的“亏损冠军”成为“盈利冠军”。他未用国家一分钱投资,不欠银行一厘钱贷款,使这家汽轮发电机厂连续5年利润翻番,去年利润达到4423万元,今年可超6000万元。经济学家称这家工厂创造了“超常规的增长速度”。过去不起眼的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如今已成为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的龙头。它兼并、承包和租赁了一批濒临破产的微利或亏损企业。
今年年初,于志安向武汉市市长赵宝江提出承包23家建材企业的方案得到了批准。于志安被任命兼任武汉市建材公司总经理。市委决定撤销了这些企业的行政主管单位市建材局,以企业管理替代行政管理。
于志安上任后,大刀阔斧惩治腐败,全力清除横隔在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绝缘层”。他顶住“说情风”,撤换了6个不称职的厂长,使企业军心大振,不出几个月,建材行业23家企业利润成倍增长。
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的职工至今记忆犹新,1981年10月,这家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大企业,迎接这位在“文化革命”中受伤致残的“拐棍厂长”却是一幅破败景象:
车间里长出野草。精密机床上积满雀粪。厂区围墙矗立着四座防贼“岗楼”。这一年,这家拥有5000多职工的汽轮发电机厂亏损240多万元,居全国电站设备制造行业之首。
人心散,家贼生。于志安刚上任,一个偷钢材的工人被带到他面前。这个工人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拿点东西怎么样?我们工人往家扛还费力气,你们当官的有汽车送,手都不用动!”于志安铁下一颗心“我今天看到了你,就从你抓起!”
不几天,全厂从干部到职工全面进行清查。被拿走的东西送回了工厂。他们在大门口办了一个清退公物展览,轰动了全厂。
新来的厂长真能无私地办事吗?几千双眼睛注视着他……
一天清晨,早起的工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厂长正俯身用手掏下水道,打通一栋职工宿舍堵塞了好长时间的公用厕所。
过去,住在厂外的职工中午像打仗一样往家赶,捅煤炉子、蒸饭、炒菜,饭碗一放又匆匆赶回工厂上班。于志安到厂后,为了解决大伙儿的中午饭问题,利用厂里的锅炉余热建了蒸饭间。
于志安心里一心想着企业和职工,唯独不想他自己。随着工厂生产的发展,职工收入年年增长。厂职工代表大会曾三次通过决议要给他晋升工资,他一再回绝,坚决不要。这几年工厂新盖了十多栋职工宿舍,可于志安仍住在离厂十多公里外的两间旧房里。
他认为,厂长如果用1/10的权力去谋私,厂里其他的干部职工就有理由用2/10、3/10……的精力去谋私。所以,他说:“十减一不等于九,而等于零”。
按照常规,要形成年产60万台电冰箱压缩机的生产能力,需要投资2亿元以上。可是,于志安依靠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没有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他们只花6000元就把一台老掉牙的普通车床变成了一台价值数万元的双座标数控车床。一台“文革”期间花70万元买来的转子槽铣床,被称为“高价废铁”闲置10多年,经过技术改造,加工出了一等品的大型发电机转子。如果引进国外同类设备需要投资800多万元,而他们只花3万元改造费,仅用7个月时间……
于志安成功的法宝,就是尊重技术和人才。
1984年以来,于志安先后把100多名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为200多名技术精湛的一线生产工人评了操作工艺师职称,给予工程师待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全厂形成了竞相学艺、争作贡献的氛围。
于志安上任之初,正是许多人想跳出这个“火坑”之时,职工的请调报告雪片似的向他飞来。
如今,于志安收到的请调报告同样不少,但都是要求调进汽发厂的。一对年轻夫妇调到广东后,现在哭闹着要求调回来,只求做个“汽发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