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乐达利”办厂之路——访北京第一家台胞独资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0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乐达利”办厂之路
  ——访北京第一家台胞独资企业
  本报记者 郑固固 王连伟
这一阵北京市面上亚运会奖券发售得很红火。一打听,这些制作精美的奖券原是一家台资企业——北京乐达利实业公司的产品。在北京台湾同胞投资贸易咨询服务公司万有印代总经理的引荐下,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个北京第一家台胞独资企业。
投石问路
台胞谢晓虹女士是公司的董事长,她因紧急商务去了美国。她的丈夫、乐达利公司的总经理刘国生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公司成立的经过。
今年50露头的刘先生快人快语。作为企业家,他们有在东南亚、香港、美国等地办厂的丰富经验,对到大陆投资“早有此心”,但是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方办私人企业,是否“风险太大?”对此他们一度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
1988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刘国生夫妇盘算:千变万变,变不了一颗中国心。他们决定投资50万美元,办个独资小企业,投石问路做个试验。
他们投资初衷是搞一家中小型的饭店,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成。恰逢民政部要搞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这在当时是国内唯一的奖券用户,也没有哪家工厂生产,刘国生夫妇毅然同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中心联系并取得了支持。
刘先生说:“我们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此,提出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方针,得到买方的赞许。”
意外顺利
在国外时,刘国生夫妇听到过很多关于国内办事难的传闻。但他们从拟可行性研究报告,起草公司章程,送交有关部门审批到一系列手续办妥,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机器设备进口要办批文,火车飞机发运要打交道,运抵北京还要办海关手续……本以为会有不少耽搁,不想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顺利。刘先生满意地说,从我们的感受看,各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之高,绝不亚于任何国外的同类部门!
刘先生总结说:乐达利之所以办得比较顺利,主要有两条经验:第一是找对了门。我们找的台胞投资公司,服务好,效率高,收费合理,很值得向台胞投资者推荐。第二是遵纪守法,照章办事。过去在海外办厂,也常要走“上贡”、“托人情”的路子,而这次在北京,我们坚持照章依法办事,坚决不“上贡”,事情反而较快办完了。事实上也没有人要我们“上贡”。
开业大吉
乐达利公司今年3月2日如期正式开工,短短的几个月就达到月产3000万张“撕开式即开型奖券”的水平,并承接了亚运会奖券的生产任务。作为总经理的刘先生对企业的状况很满意。“令我们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北京工人的素质。国外有些传闻说大陆工人如何懒,我看其实正相反。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文化水平高,肯动脑筋,肯守纪律,积极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极高的工作效率。”
关键在于良好的管理方法和合理的工资制度。刘先生告诉我们,靠严格的制度管理实际有一种“简化”功能,所有的人都是一把尺子,工作劣优就有了唯一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名工人被企业除名,包括一名厂长。
乐达利生产走上轨道之机,恰逢北京风波兴起之时。乐达利丝毫没受影响,相反,令人满意的成绩促使刘先生夫妇投入30万美元增加一条生产线,又投入75万美元兴建一条新奖券生产线。
乐达利对前景充满信心。(附图片)
  刘国生先生在“乐达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