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少生2亿人,少花3万多亿元——彭珮云谈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少生2亿人,少花3万多亿元
  ——彭珮云谈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成就
  本报记者 艾笑
北京金秋季节的一天,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正在自己的家里撰写一篇关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记者向她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您是怎样评价的?”
她放下手中的笔:“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生育问题上的无政府状态,使人的自身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有计划地协调发展,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倡导计划生育。由于对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左’的错误的影响,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处理人口问题的经验教训,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她随手递给记者一份资料:妇女总和生育率由60年代的5.68降至70年代的4.01,到80年代又降至2.47;人口自然增长率1949至1973年平均值是千分之二十点二,1973至1988年平均值下降为千分之十三点八。
彭珮云接着前面的话茬:“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全国少生了2亿多人。最近,有人测算,在我国抚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6岁,在城市需要2.13万元,在农村需要1.05万元。少生的这2亿孩子,总共使我们节约了3万亿元左右。”
注意到记者对由于受60年代的生育高峰影响,近3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又回升的情况仍难以释怀,彭珮云笑答:“我这里有个1985年的世界人口统计资料。人口自然增长平均水平不发达国家是千分之二十四,亚洲是千分之二十二,尽管这几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回升,但自然增长率仍均未超过千分之十五左右,明显地低于不发达国家及亚洲的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已肯定地使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您怎样看目前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记者又问。
“不平衡是存在的。但让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好的趋势:1980年至1987年这些年的总和生育率平均值 (在我国是2.16)低于更替水平的省市,已有京、津、沪、苏、浙、辽、吉、黑8个。他们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32%,这些地区都是经济文化发展快、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也不高,就是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十几年来人口也控制得非常好。如广西的龙胜县、四川的巴中县、陕西的勉县等。由此,我们看到希望,只要坚持,力气不会白花。”谈至此,彭珮云十分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国人口控制的伟大成就,对稳定亚洲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点,外国人比中国人看得更清楚。联合国人口基金自1980年起,每年向我国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人口计划生育事业;1983年又把首届联合国人口奖授与中国;仅这几年,就有20多个国家来华考察计划生育工作,赞扬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远见卓识’,指出‘历史终将证实它的正确’。”
彭珮云最后说:“当然,我国面临的人口增长形势仍然是严峻的,计划生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要在发扬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张雅文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