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朱践耳和他的“第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0
第8版(副刊)
专栏:

  朱践耳和他的“第二”
  王安国
曾以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而蜚声全国的作曲家朱践耳,近年来在创作活动中倾注精力最多的是交响音乐领域,他先后创作了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二胡与管弦乐组曲《蝴蝶泉》、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管弦乐《前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唢呐协奏曲《天乐》等。这些作品曾在国内和苏联、瑞典、日本、香港等地多次演奏,并获得各种奖励。
三年前,上海交响乐团曾以他的
《第一交响曲》轰动京华,而今,该团携他的《第二交响曲》和唢呐协奏曲《天乐》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
“第二”是“第一”的姊妹篇,同为哲理型的交响曲,但二者的表现形式大不一样。“第一”是四个乐章的宏大史诗,“第二”是单乐章的深沉悲歌,悲中有激愤、有壮烈、有痛定思痛的反省。因而,我们可以把“第二”看成一部“悲剧”交响曲。
悲剧题材的无标题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无限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的内涵。远的不说,在中国100多年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在共和国成立40年的悠悠岁月里,都经历过挫折和困顿,也蒙受过苦难和屈辱,这就为悲剧题材的音乐作品提供了社会生活的依据。更不消说,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态,喜怒哀乐是人性的常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进音乐欣赏的过程,从中获得情感的映射和精神的共鸣。
这是朱践耳悲壮的“第二”产生感人力量的基础。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第一次将锯琴引进了乐队,这无论对交响乐的形式还是对锯琴表现力的发掘,都是极富创造之举。这位神秘的客人以它带颤音和滑音的幽怨音色,从乐队群中窜出,飘浮于稀薄的管弦背景之上,它那与人声相近的“歌喉”,呜咽哽噎,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
这部作品的音乐语言非常凝炼,全部音乐材料源于一个悲颤语句式的三音音腔。低音声部按菲波拉齐数列(1、2、3、5、8、13……)进行固执的节奏组合,打破了音乐常规结构的方整性,突出情绪的激愤与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精神。
这部交响曲在形式方面的创造可见作曲家驾驭艺术技巧的深厚功力。尽管作曲家在“第二”中集中运用了20世纪非调性的序列音乐手法,但作品打动人的却是那大悲大恸、揪人心肺的感情和其后追求光明、壮怀激烈的精神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