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点借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一点借鉴
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一级研究员 鲁威
近年我到了美国和苏联,想看看两个阵营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怎样搞交通建设的。
苏联的交通建设模式长期是以铁路为主的,对公路只是近年才引起重视,所以那里的公路分布以及路况都不好,还不如东欧的一些国家。
东西欧的公路网是互相沟通的。美国是拥有汽车最多和公路最多的西方大国,然而一个资本主义的大国不可能对交通网络综合地加以规划和调整,对各种运输方式是任其在商业竞争中自行发展和消失的,因此不可避免出现此兴彼废的浪费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运输作用。公路作为公用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几乎是世人所公认的,因此称之为“公路”的都姓“公”,有别于“收费路”和“私有路”。公路主要是由公家投资供公众使用的,这一点在美、苏是共同的。设卡收费的路,在美国占的比例仅约1%,据我所知在苏联还是没有的。这种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的措施,不能当作主体。
在多种运输方式并存条件下,人们一方面要求运输经济,另一方面要求便利。
美国的公路全长600多万公里,自从完成其不到7万公里的国防和州际公路建设规划以后,其所承担的交通量占全国1/4以上,这是很好的实践经验,值得吸取。我国的公路连起码的干线网还未形成,我认为改善公路滞后状况的当务之急,是从战略上应集中全力首先实现全国公路主骨架的建设,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这样做全靠地方是办不到的,光靠贷款和集资也完成无日,只有我们的决策机关和领导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才有可能。
陆上交通线路经过的地方,往往起土地增值的作用。在私有制的美国,在财产税上税率显然提高,税收有所增加。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应该在土地使用税上也有政策规定,随着公路通过,乡镇也很快繁荣起来,土地的使用是可改变的,税收是可以增加的,这也是政府再投资的一个财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