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文豪与咖啡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1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埃及通讯

文豪与咖啡馆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天蒙蒙亮。开罗阿里巴巴咖啡馆很早就开了张,但只有两三位早客。楼上分作两间,右间两面有窗,橙黄色的刻花玻璃挡住了外面的繁景,成为闹中取静的小天地。
埃及咖啡店通常只供应咖啡、加糖红茶和水烟。另备类似中国麻将的游戏骨牌供人消遣。坐客三教九流,话题海阔天空。
在咖啡馆揣摸人际交流,涉猎社会百态,窥探人的内心世界,正是埃及大文豪纳吉布·马夫兹文学创作的殊途。
他来了。一身淡墨绿的春秋装,不打领带,黑色皮鞋。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作家走进他十多年来每天清晨必到的咖啡馆,坐在楼上右间临窗第一张座位上。今天,他与往常没有多大不同。顺路买到七份日报,叫两客清香滚烫的土耳其咖啡,坐下来便埋头读报。令记者惊奇的是,他竟从报屁股看起。座旁墙上挂着的外国友人为他勾勒的速写,正是他现在读报的姿态。
记者竭力想从这位阿拉伯文豪脸上找寻他笔下老开罗昔日生活的气息。他一生创作的五十部小说和一百多篇故事和剧本,最精彩的神来之笔就是维妙维肖地再现以往阿拉伯都市下层人士的生活。《两宫间》、《向往宫》、《甘露街》三部曲,描写的是老开罗商家三代人的变迁,“堪与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左拉笔下的巴黎、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媲美。”去年十月,瑞典皇家学院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评定他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特色,反映出阿拉伯民族的情感和追忆特点。
记者上前与老作家结识,叙谈。马夫兹和蔼、平淡地作答。
“获奖后,您的生活有什么新的变化?”
“和往常一样。”
“您有新的写作计划吗?”
“早歇笔了。”
文豪看似不健谈,而确切地说,是不愿意有记者更多地写他,打搅他本该是很平静的晚年生活。
当记者告诉他,中国也有他不少热心的读者,中国在翻译和研究他的作品时,老人的脸上露出笑容。他回忆起读过的中国翻译小说,并抱歉说,“很对不起,我忘记了作者的姓名。”
毕竟是咖啡馆里的闲谈。马夫兹很快就谈到咖啡和咖啡馆。他说,他几乎跑遍开罗的咖啡馆,结识了众多的朋友。一家埃及杂志说马夫兹是开罗咖啡馆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文豪。他的自我表白则更明确:“咖啡馆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临别,他建议记者“泡泡咖啡馆”。
咖啡凉了,可清香依旧。近九时,《金字塔报》派车来接老作家“上班”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