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梁斌的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1
第8版(副刊)
专栏:

梁斌的画
黄胄
梁斌的文学著作,抒写了我国现代农民革命的历史风云,茅盾曾面对梁斌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梁斌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成就在五十年代已有定评,公认他是一代大家,培养了一代人。因此,有朋友对他提笔作画感到新奇,甚至说他不过是偶然的游戏之作而已。我说不是偶然的,他自少年时代,就有书画基础。革命生活数十年,进城以后,因病时常逛旧书摊、文物店、画店,热衷于收藏、鉴赏、研究以至临摹。所以,他对书画艺术兴趣这么大,能画出这么多作品,不是偶然的。
能书善画是我国文人特有的传统,形成独树一帜的文人画。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也是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的一个方面,给中国画增添了无穷生命力和光彩。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中国文人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哺育,为祖国的山川风物所激动,又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兴之所至,发之毫端,更多的不是技巧,而是感情和兴会,因此构成了中国文人画那种清越的美的意境。这基本上不同于西洋绘画。西洋的人体画能够那样精确地表现人体结构,它是从人体解剖原理出发,丝毫必现地描绘自然物的质感、量感、光感和色彩的。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则是捕捉事物最感动自己的那种最主要特征,抒写胸中最激动的感情。梁斌的画,也包括字,正是如此。
梁斌的画是新文人画,革命的文人画。他的画没有青藤、八大和扬州画派那种高古荒寒,那种因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所形成的指天骂地,牢骚满纸。梁斌的画和文学创作一样,充满激情和希望。看过他的画的人,都认为散发着新时代的书卷气,表现意象凝重厚朴。
中国画讲究师承关系。梁斌写字从伊秉绶入手,画梅则心追金冬心;而字又汲取了《张迁碑》、《石门颂》的意致,画花卉、山水、蔬果又旁取青藤、八大、石涛的笔墨。他描绘的对象,多出自家乡及大江南北景物,并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他画墨荷、芭水墨淋漓,加以淡墨渲染,细线斜穿,滴滴点点,富有诗意地显示出夏日阴霾雨雾的气氛。他画葡萄、葫芦、山花、枝叶丰满,果实累累,洋溢着乡土气息。他画梅,多做满枝,老干虬曲,新枝横斜;树干全凭自己个性而画,但“老在须眉”,充满健旺的生命力。他所画《伸手挥得三杆竹》,竹叶坚挺,疏密相间,浓淡得宜,全然不同于前人笔法,却能生清风徐来之感。
二十多年来,梁斌在书画鉴赏和笔墨上不断提高,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平。河北蠡县清初出过李明性、李塨(刚主)父子,刚主是理学家也能画一笔好画,还有书家蒋式芬、画家陈嘉楷,家乡珍重递藏并流传不少神奇的传说。现在,一代文学大家梁斌,在中国画上又达到如此成就,这是我们家乡的荣誉——作为他的弟兄,我也感到光荣。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