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把难点当作重点——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3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把难点当作重点
——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本报评论员
最近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民委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文件,有关部门又专门召开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提出今后要把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来抓。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心,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一贯的重视和关怀。
解放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祖国大家庭成员的各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各方面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摆脱了封建地主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等的奴役和束缚;同时也表现在经济方面逐步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必须看到,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边远地区,由于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及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在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尤其是地处高寒、干旱和石山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还没有能够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事实表明,他们是扶贫工作的难点。因而,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以后,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面貌能否有较快变化,不仅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扶贫任务能否顺利实现,我们党一贯为之努力的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能否达到,而且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和国防的巩固。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那种认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不多,经济比重不大,对“四化”进程无足轻重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当通过扶贫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
毋庸置疑,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之下,交通、自然条件都更差些,生产力水平也更低,扶贫工作难度自然更大。但也应看到,这些地区一般资源都很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也很迫切,党和政府对他们更为关心。这些都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已经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穷致富的门路,使一批贫困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也造就出一批带领群众共同走向富裕的领头人。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信心,随着全国扶贫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转移,这些“难点”终究会被一一攻克。
经验表明,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最根本的还是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发展当地的生产力。各项扶贫措施如资金、物资的投放,扶贫项目的实施,等等,应以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目的,做到扶贫、扶志、扶本,使当地群众由被动接受扶助的“客体”成为主动改变面貌的“主体”,大力改善生产条件,进行经济开发,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才有坚实的基础,扶贫工作才能取得明显而实在的成效。
在目前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还较差的情况下,要使这些地区各族群众生活状况尽快有个明显的改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扶持。既然已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的重点,有关部门在制订政策、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时就应有所倾斜;贷款、投资以及化肥、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应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可以相信,有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加上民族地区自身的努力,经过几年艰苦奋斗,那些目前尚处于贫困境地的民族地区的面貌就一定能有较大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