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乡音隔海同根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9-27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乡音隔海同根情
赵 毅
甘肃省歌剧团根据同名电影剧本编演的民族歌剧《咫尺天涯》(王志、高平编剧,包学良作曲,陈公洁执导)是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别开生面的一朵鲜花。
该剧取材于甘肃,通过一位甘肃女花儿歌手借道南洋去台湾寻找生父的故事,道出了骨肉间咫尺若天涯的悲怆惆怅之情,述说了祖国未统一则夙愿难偿的深沉的民族分离之苦,是一出思想内涵深沉,牵魂动魄,以情扣人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悲剧,也是一出攸关民族大团结而又激励“同根”之情、乡音之情的正剧,深刻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思念故土亲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出戏故事集中,人物鲜明,特色浓郁。它既无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也无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而是倾尽全力用音乐探求人物内心的冲突,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以情动人,以情取胜。曲曲高亢悠扬的“花儿”,丝丝入扣,节节动人,使观众回味无穷。如第四场,剧作以宏大的气势,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般地宣泄了
“同乡会”的众乡党共唱于佑任先生在台湾留下的一首遗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此时此景人物与观众心灵交流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
《咫尺天涯》的音乐创作,从音乐选材到唱腔设计都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首先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突出了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甘肃“花儿”。以“花儿”为基调,并吸收了秦腔、陇剧、碗碗腔的音调,丰富了该剧的音乐创作思路,对塑造人物音乐形象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剧以“花儿”《下四川》的旋律贯穿,准确而细腻地表现了台湾军民盼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以及对陇原、黄河、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爱恋之情。
音乐运用伴唱、重唱、合唱的艺术手段,对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剖画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良好舞台效果。
如参演的一些演员能在歌唱素质上再下一些功夫,也许此剧能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