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极地之魂——记“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船长魏文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05
第4版(综合)
专栏:

极地之魂
——记“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船长魏文良
本报记者 凌志军
1988年11月20日,“极地”号科学考察船离开青岛,开始中国航海史上首次东南极之行。一个多月之后的今年1月14日,“极地”号遇南极陆缘道克尔冰川特大冰崩……
这是200余年南极探险史上罕见的场面:
“冰山崩塌时惊心动魄”,当时在“极地”号上的一位记者描述道,“先是轰然一声巨响,白雪与碎冰组成的烟雾腾空而起,塌下的冰盖后面推着前面,排山倒海……”
冰流涌向“极地”号,发出令人惊恐的怪声,船毁人亡的悲剧就在眼前。“极地”号上,有人冲进驾驶室:“船长,赶快掉头后撤。”
令人吃惊的是,船长魏文良不退反进。他操船右摆,在冰块的挤撞中挣扎着向前方的礁石区靠去。对116名船员和考察队员来说,魏文良此举可算是拚死的一搏,因为“极地”号在被冰流撞翻的危险中,又增加了一重触礁的危险。
“极地”号移进一块小小的海域,前边几十米处,突出的陆缘和水下暗礁阻滞着冰流。这时人们才发现,假如当初掉头向后,船将沉入冰海。
船保住了,但眼前又是一片“白色恐怖”:冰山连着冰块,层层叠叠,从天边一直挤到船舷。考察队员被迫向岸上疏散,滑下舷梯,扛着包袱,在冰上蹒跚而行。
望着这一切,魏文良哭了。几个月前,当他用铅笔在海图上把一条航线沿伸到南极普里兹湾时,心中想的是,建成中山站,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南极大陆上。如今,船困于“极地”,莫非一切理想与奋斗都要付诸冰流?
1988年3月,38岁的魏文良调任“极地”号船长。魏文良出身农家,1968年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此后又由军队到地方,由近海至远洋。尽管他有20余年的海上经历和优异的院校成绩,但人们仍在私下里为他担心:行船本就三分险,更何况这艘万吨级轮船不是一般的战舰或运输船,它要开辟到达东南极的新航线。
在南纬45度,“极地”号进入“西风带”。此时,浪高9米,大船似一叶小舟,抛上跌下。驾驶室中,魏文良已两天两夜没吃没睡。他的胆囊炎复发,持续绞痛。可现在,躺下休息也不能。他用手顶着腹部,靠着大把的药片,挺过4天4夜,驾“极地”号穿过“西风带”。
船抵冰区,冰山和冰块迎面浮来。这条抗冰船按设计能力可抗1米厚的六成冰(即浮冰占海面60%以下),但眼前冰块越来越密,整个海面全被两三米厚的冰块封住,船无法冲破浮冰……
魏文良知道世界航海史上曾多次出现船被冰封冻在海上的事,中国则从郑和下西洋至今,没有任何一位船长有过冰区航行的经历。他现在要做的是,开辟冰区航行的新航路。
左突右拐,进进退退,“极地”号在浮冰中寻找着缝隙,有时4小时才仅仅航行1海里。魏文良面对着特大的阻力,几乎是用抗冰船来当破冰船。他把定航向,苦苦拚搏5昼夜,“极地”号带着满身伤痕,在800海里天险冰区留下一条难以想象的艰难的航迹。
“极地”号终于到达东南极,但迎接她的是更大的艰难险阻。
附近的苏联站送来的消息:南极陆缘千米厚的冰盖仍在滑动,随时可能再次崩塌……
魏文良疲惫不堪。他不得不为他的船安排“后事”。他计划撤走大部分船员,只留7人坚守“极地”,7人当中,他自己是第一人。人人皆知,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度过人称“死极”的南极冬季,意味着什么。
但是,全船无一人离开岗位。危难增加了他们的勇气,船长的精神正在成为全船的精神。我们可以说,从这时起,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留下一个新的词,这就是“极地精神”。
魏文良从未失去勇气,他乘直升飞机在四围冰山间寻找着突围的机会。1月21日,两山间忽现一条裂缝,他知道机会来了。
魏文良迅疾操船。“左满舵”、“进一”、“进三”……152米长的“极地”号挣扎了1个多小时,终于在重重冰块中掉过头来。此时冰山的第一道缝隙已经合龙,又现出第二道缝隙。
“极地”号挤进缝隙。数十米高的冰的峭壁在两舷侧畔伸向头顶,缓缓后移,好像随时都要崩塌下来。所有的考察队员都站在甲板上,紧张地盯着驾驶室里的船长。
几分钟后,“极地”号冲出来。后面,冰缝再度合龙;前面,一片开阔的大洋。
7天7夜的沉闷一扫而光,人们喜极而泣,转而又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落成。
4月10日,在为期142天、经历33000公里的航行之后,伤痕累累的“极地”号返回中国。
4月28日,“极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魏文良立一等功。他自己已经忘记这是他21年海上工作中第几次立功受奖,但是记者查到了,这是第10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