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为了共和国的光和热——记能源工业四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0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为了共和国的光和热
——记能源工业四十年
本报记者 鹿舫
我国的能源工业胜利地走过了40个年头。与巍巍中华那2000多年的煤炭开发史以及石油天然气利用史相比,40年何等短暂!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国成了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原煤产量从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在世界产油国系列中由忝列末座上升到第五位;水电装机容量由世界第二十五位前移到第六位;水电和火电年发电量累计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居世界第四位;作为当代各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核电工业,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部艰苦创业史
历史老人是这样书写1949年中国能源工业状况的:
——原煤产量3240万吨,有限的几个煤矿百孔千疮;
——原油产量12万吨,总共只有8台破旧钻机;
——发电量43亿度,多数发电设备残缺不全,不能正常运转……
要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建设新中国的能源工业,当年处在帝国主义封锁下的中国人民除了自己艰苦奋斗,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50年代兴建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电站,算是国家直接投资和施工的大型骨干工程了,总装机容量达12.7万千瓦,可是谁能想象,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却是一柄柄铁锤、一根根钢钎、一把把十字镐和一辆辆手推车。那万头攒动、挥汗如雨、夯声动地的劳动景象,至今还留在老水电职工的记忆中……
60年代初打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更是可歌可泣。
大庆地处边远牧区,会战初期,几万人涌到茫茫的大草原上,没有房住,没有菜吃,粮食定量不够,大家就在野外露营,喝盐水,吃野菜。
没有公路,缺少运输工具,“铁人”——王进喜带领小伙子们用绳子拉,撬扛撬,木块垫,把60多吨重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运进了井场。
来不及铺设水管线,开钻没有水,“铁人”和工友们又硬是用双手端来几十吨水,保证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提前开钻,打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而百万石油职工创造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又使多少人从中吸取了革命的营养,增添了前进的力量!
记得1975年被煤炭部命名的十面红旗之一——淮北煤矿猛虎掘进队有一位名叫陈登明的矿工。“四人帮”覆灭前夕,记者去猛虎掘进队采访,只见陈登明总是一身干衣服下井,一身湿衣服上井。在巷道里推矿车,规定两人推一辆,他却一人推一辆。三个人合抬的棚梁,他一人扛起就走。有人问他“最钦佩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王进喜!”
陈登明和千千万万煤矿工人以铁人精神常年在地球的心脏采掘不止,把光和热源源不断地送到人间。
改革,给80年代能源工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为能源工业艰苦创业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1988年,全国原煤产量达9.79亿吨、发电量达543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达1.37亿吨。记者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王涛总经理请教:“该怎样解释这些新记录呢?”他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家从1981年起先后对能源工业各部门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
像国务院对石油工业实行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全国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水电建设队伍从自营转向招标承包,引入竞争机制,增加风险意识,充分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和职工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记者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画面:
在全国最大的矿务局——年产原煤3300多万吨的大同煤矿,以往在低矮的煤洞中弯腰弓背、打眼放炮、挥锹攉煤的工人,现在按着电钮,操纵着钢铁走廊般的综合采煤机,滚滚“乌金”顺着皮带运输机送到地面;从坑口电厂延伸出的24根杯口粗的银线,把强大电流输向首都。
在全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5里长的大坝镇江锁流,在多层软泥化地基上兴建起来的27孔泄水闸,每秒钟可以通过81000立方米的洪峰,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小时。
在全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的渤海石油公司,“铁人”事业的继承者们集航海、航空、气象、卫星、电脑、海上抢险、海洋工程等技术于一身,从浩瀚的海底牵出了“油龙”。
在全国最大的核电站——装机180万千瓦的大亚湾核电厂,第一个机组的土建工程已拔地而起,建设者们的口号是“让大亚湾1992年为中华大地输出核能电力!”
面对这一切,多少人激动得涌出了热泪,多少人惊奇得睁大了眼睛!他们不能不深切地感受到:科技进步,既是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能源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得以振兴的关键性因素。
80年代初,煤炭部就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以改变技术面貌为主的“五个转变”,即:由手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作业;由不能控制重大恶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到能够控制;由小吨位的电机车、运输机转变为大吨位的电机车、运输机运煤;由单一生产原煤转变为多品种生产和向气化、液化发展;从单一经营转变为综合经营,发展煤电、煤化以及其他方面的联营。
“五个转变”如今结出了硕果!1988年全国统配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58%;与1978年相比,原煤全员效益提高了22%,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68%。约占全国煤炭产量一半的地方煤矿也逐步改善了通风、排水、提升、运输、供电系统。
早在1979年就具体实施开放政策的石油工业界,对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的一切环节和领域,感受尤深。当年大庆采油总工程师、现任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金毓荪,眼瞅着发达国家一座只有十余人作业的采油平台年产原油上百万吨——相当于我们的一个中等油田,一种不追求科技进步就必然落后挨打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当1983年国家决定在中原油田组织科技攻关会战时,广大职工把大庆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变为刻苦钻研新技术的高度热忱。通过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至今已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国家科技成果奖300多项。日前记者在中原油田看到,这里地震队用的是世界上先进的数字地震仪;钻井队打的是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油气井;测井资料处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
本世纪的蓝图
年初,一个外国代表团成员问国务委员邹家华:“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是多少?”邹家华回答:是0.8。客人愕然了。他们怎能不吃惊呢?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看,在经济大幅度上升时期,能源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应稍高于1,才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据统计,198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比1987年增长4.2%,而同期工业增长速度却高达20.7%。全国每发出1千瓦电,就有3千瓦用电设备等着用。经济过热是今天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治理整顿已经初步收到效果,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较之去年同期已有所缓和。王涛同志说得好:“我们没有理由气馁,因为明天的希望正在于克服今天的困难。”
有关专家向记者披露:今后工农业总产值如按年均增长6%的速度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一年相应地需要生产原煤14亿吨、原油2亿吨、水电2400亿千瓦小时、核电300亿千瓦小时。
能源部已经给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蓝图:
——煤炭,重点开发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火电,大力发展矿区和坑口电站,变长途运煤为输电。
——水电,重点开发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干支流以及红水河、澜沧江。
——核电,抓紧建设秦山和大亚湾核电厂。
——石油,加快在青海和新疆地区的勘探。
为了人民共和国的光和热,数百万能源行业职工正在洒下新的汗水和付出更多的心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