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卢龙的金疙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0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卢龙的金疙瘩
冯泰 尹韵秋
卢龙县坐落在河北省燕山南麓,地下缺水,也没有什么重要资源,加之长期涝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如今,白薯成了当地翻身脱贫的“金疙瘩”,农民通过加工白薯走上了致富路。前不久,我们在这里看到,高高低低的岗坡,被绿油油的地瓜藤叶覆盖着,这铺满大地的薯苗子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县委书记张树仁见到我们,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白薯不怕旱涝,不怕雹打,少生虫害,群众称它为“铁秆庄稼”,是本县的一宝。农民有种植习惯,搞白薯加工也很内行。农村改革十年来,卢龙已形成了一个以农户为主体的白薯加工群体。农户自己打井,买抽水机、动力机、粉碎机等等;这种加工点全县办了将近十万个。生产促进加工,加工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全县白薯种植面积由十八万亩左右扩大到三十一万多亩。
卢龙农民用鲜薯加工的淀粉和粉条,不易生虫、不易变质,大部分销往东北,还出口南朝鲜、利比亚和美国。今年六月,卢龙还签约办起了中美合资企业,一条年产一千吨的粉丝生产流水线正在建设之中。农民算了这样一笔白薯帐:白薯平均亩产一千七百多公斤,第一次加工能出淀粉三百多公斤,值五百元钱;第二次加工能出粉条、粉丝三百多公斤,可增值到六百四十元。而在卢龙种玉米,平均亩产四百公斤,收入不到三百元钱。一亩白薯的纯收入相当于两亩玉米。
在卢龙采访时,我们还了解到,拿薯干加工乳酸类化工原料,可用作食品加工、医药和皮革制造业的添加剂,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卢龙年生产能力一千吨,出口七百吨,仅出口收入即可达到三百五十万元。他们还用薯粉渣加工柠檬酸钙生物化工原料,年产三百吨,全部出口,又可收入一百万元。农民拿鲜薯藤梗做咸菜,也是出口货,又可给农民增加一笔收入。农民还用薯渣做烧酒和饲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县人均收入仅九十元,去年增加到五百九十八元,其中仅白薯加工增值一项,人均就收入三百六十元,不少农户靠白薯发家。
临别时,张树仁同志向我们提出一个恳切的要求:他得知国内已有科研人员研究出白薯的药用价值,他热诚欢迎潜心搞这项研究的同志到卢龙来,让白薯再立新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