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跃入大潮——中国电子工业40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0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跃入大潮
——中国电子工业40年
本报记者 皮树义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声势浩大,一泻千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电子技术,先声夺人,日新月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子工业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据估计,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60%以上与计算机应用有关。仅1975年到1985年10月间,世界电子工业产值就翻了两番,由800亿美元增加到3200亿美元。上到卫星、太空船,下到电视、微波炉,电子技术几乎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成为现代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给人类生产、生活以至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电子工业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勇敢地跃入世界电子工业发展的潮流。
解放前夕,全国只有11个小无线电厂,从业人员4000人左右,只能靠进口元器件装配收音机、通信机,修理雷达,年产值仅为495万元。
1988年,全国有电子企事业单位3460个,职工160多万人,能够生产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和专用设备6大类多种产品,年工业总产值593.8亿元。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之际,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涌动。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50年美国电子工业产值已达36亿多美元。
惊涛拍岸,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关注着新生的电子工业。1950年10月,共和国刚刚诞生一年,刘少奇同志就来到中央电工器材南厂视察。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视察了南京无线电厂。同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12年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把计算机、半导体、超高频、电子仪器和遥控等电子项目列为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11项电子工程投入重点建设,其中9个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国家还安排了7000多万元投资,对沿海地区的老电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建设,电子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工业门类,电子产品也开始从第一代电子管产品向第二代半导体产品过渡。
十年动乱使电子工业走上了艰难曲折之路。“文革”期间,正是世界电子技术突飞猛进、进入微电子阶段之时。动乱的局面,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电子工业丧失了一次发展的机会,把在60年代已经与国外缩小了的差距又拉大了。
10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子工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把电子工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要求以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为重点,加速发展电子工业。电子工业调整产品结构,从军工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改革管理体制,原电子部所属企业全部下放,以调动地方和企业发展电子工业的积极性;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仅“六五”期间,引进项目就有1300多项,成交额14亿美元。
电子工业产值从1980年到1988年平均每年递增17%,1988年达到593.8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电子产品走向世界。1988年实际出口额9.1亿美元。
1950年,新生的电子工业自行设计生产了志愿军所需的通信装备,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
如今,中国电子工业能够生产第3代电台、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卫星通讯地面站等现代化通讯设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电子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国外的经济技术封锁,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以后,也正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电子工业在一些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原子弹、氢弹爆炸,卫星上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这些代表新中国科技尖端水平的项目,都凝结着电子工业职工的心血,聚集了电子技术的精华。
雷达工业研制的各种卫星和火箭跟踪、测量、姿态和安全控制设备,参加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水域发射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通讯同步卫星发射,工作稳定可靠,取得了完整的数据。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电子计算机是电子技术的标志,反映着一个国家电子工业水平的高低和实力的大小。
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国产电子管计算机。从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完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三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80年代开始向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过渡。DJS—260计算机、“银河”和“神州”亿次计算机、“太极”2230型32位小型计算机、“华光”汉字激光排版系统,已达到或接近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电子计算机有了广泛的应用,从科学计算扩展到过程控制、信息处理、经济管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1958年3月17日,北京。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设备试播,400多位观众有幸坐在电视机旁一饱眼福。
1988,全国有电视发射台、转播台近两万个,电视机社会拥有量1.4亿多台,电视观众约有6亿人。
从400人到6亿人,30年间中国的电视事业迈出了一大步,而支撑这一发展的正是中国的电视工业。
1958年北京广播器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黑白电视发射设备,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黑白电视机。中国的电视工业由此发端。到1979年,我国已能生产发射机、差转机等多种电视设备,基本能够适应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的需要。进入80年代黑白电视机也开始进入大批量工业化生产阶段。
1971年,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彩电。1973年,为加速彩电生产,周总理批准引进国外彩色显像管技术。我国派出了一个专家小组赴美国考察。美国朋友向考察小组赠送了礼品——玻璃蜗牛。在“批林批孔”中,江青对此大作文章,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蜗牛事件”,诬蔑引进技术是爬行主义、卖国哲学,把矛头指向周总理,彩管技术引进中途夭折。
由于彩管等关键件长期不能解决,彩电生产一直不能进入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从1971年到1980年,10年只生产了3万余台。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彩电装配线和彩管、集成电路等关键件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彩电生产迅速发展。到1988年彩电产量猛增到1027万台,位居世界第三。彩电质量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今彩电平均无故障时间已达2万小时以上。
在引进的基础上,彩电工业积极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推进国产化。目前,彩电单机国产化水平已达85%以上。一些企业能够自己制造彩电生产线。我国自行设计的彩电TA两片机机型已通过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10年,电子工业累计提供黑白电视机近8000万台,彩电2700多万台,收音机2亿多台,录音机近1亿台。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需要把自力更生精神同必要的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消化、开发、创新,利用世界上已有的先进的电子技术成就,跳越某些发展阶段,才能大大加快我们前进的步伐。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波澜壮阔,中国电子工业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