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访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和他的互助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26
第2版()
专栏:

访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和他的互助组
本报记者 鲁生
全国著名的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住在苏南区松江县城东南黄浦江北岸的长岸村。五月初,我到长岸村去访问他和他的互助组。稻田里生长着紫粉色的红花草(紫云英),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小河绕着稻田静静地流着,河岸上隔不多远就有一处用稻草搭成的凉亭,水牛在亭子里拉着水车,河水从龙骨水车里流进肥沃的稻田。我们通过竹园走进长岸村。经过驻村工作组的华鼎霖同志介绍,我在村外稻田里看到了陈永康。他正扬着鞭子,赶着牛耙田。他告诉我,这就是他们的互助组的丰产田,现在已经做到了耕三遍耙四遍。他说:“今年我们组织起来了,每块田都要做到耕四遍耙八遍。”
组织起来春耕做得好
陈永康去年还是一个没有参加互助组的农民。去年十二月,他在无锡市参加苏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始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劳动,才能全面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于是,他在当地工作组的帮助和贫农的推动下,经过互相商量和多次讨论,在今年一月,和贫农顾伯林等组成互助组。现在全组共有七个男组员,十一个女组员,共种八十亩零六分田,其中有五十六亩零八厘水稻田。他们组织了互助组以后,今年在春修和播种方面,都比去年做出了更大的成绩,给今年完成爱国增产竞赛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改良土壤,发挥土壤的潜在能力,他们今年提早二十天开始了春耕(过去夏至后才开始春耕)。陈永康为使全组的土地都深耕到七寸(比去年深耕二寸),今年开始部分地采用了新式步犁。预计到插秧前,全部稻田可以做到四耕八耙;其中有十亩二分九厘白板田(即土质不好,不能长红花草的田)则保证做到五耕九耙。
今年他们计划每亩稻田平均施绿肥一千斤、猪圈肥一千五百斤、豆饼八十斤、肥田粉十斤。为实现施肥计划,他们在清明节前,就在三十九亩红花草田中,每亩施用了五斤肥田粉,因此,今年的红花草比过去那一年都长得好。今年多收的红花草,解决了六亩白板田所需的绿肥问题。其余的四亩多白板田所需的绿肥,陈永康又发动全组妇女、儿童割了两万多斤野草来补足。
今年全组采用陈永康“好种出好苗,好苗长好稻”的经验,做好了三块合式的秧田。这三块秧田都是经过四耕八耙,并用四股叉翻过的;并且全是采用陈永康“落谷稀”的播种办法播种的。秧田作得比那一年都好。为了及早防治虫害,今年的稻种全部用盐水选种,而且从现在起,每夜都在秧田外草堆旁点灯诱蛾,以便及早杀灭螟虫。此外,为了继续做好良种繁殖、良种保纯和良种对比的工作,他们今年全部采用陈永康用“一穗齐”的方法繁殖出来的“老来青”稻种。为了良种保纯,除由陈永康继续领导繁殖一穗齐“老来青”种外,还抽出一亩田作新品种“八五三”的对比试验。
一天的生活
陈永康互助组参加发起全国水稻增产竞赛后,全体组员生产情绪都很高。他们每天早上三点钟就开始劳动,天刚发亮,男组员就赶着牛去耕田,女组员也起来烧锅做早饭。饭后男组员继续耕田。女组员刚喂过猪,海潮就通过黄浦江来到了。妇女组长顾锦秀和陈秀娟号召有小孩的妇女,把孩子交给老人,齐集到稻草亭子里轮流车水。过去这里都是用水牛车水,今年她们为了争取完成爱国增产竞赛计划,就让水牛去耕耙稻田,用人力车水。妇女们在互助组内的劳动也是很重要的。海潮通过黄浦江每天要来潮两次,她们每天就要车两次水。此外,她们还要抽空喂牛喂猪。下午,男组员从田里回家了,这时民校里热闹起来。女组员先到秧田边草堆旁点起诱蛾灯,然后拿着识字课本,到民校里和男组员一块评工记工。以后,男组员和工作组的同志研究耕地耙田的技术和计划明天的工作,女组员就上起文化课来。
他们每天就是这样积极地劳动着,愉快地生活着,走着一条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道路。
打破思想顾虑
陈永康互助组从组长到组员的生产情绪,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高涨的。当他们开始订爱国增产计划时,他们的增产信心是不足的。当时陈永康的思想顾虑是:(一)怕遇到水旱灾,稻田会减产;(二)怕和组员们(特别是刚翻身的贫农)一齐生产,会影响他个人的稻子不能提高产量;(三)怕丰产后会多负担。其他组员们也有思想顾虑。他们怕多负担,还怕互助起来以后,多用了工,出不起工资米;有的人还怕没有钱买肥料。但是,他们对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的要求是很迫切的。
工作组的同志了解了这种情况以后,就设法帮助陈永康互助组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认为陈永康所以有这些顾虑,主要是因为他过去只是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对人民政府的生产政策了解得不够;同时因为他过去和现在在生产上都不困难,而且过多地看重了自己的生产技术,看不见群众的力量,一时认识不到组织起来的好处。要解决他的这些思想顾虑,除应对他加强政策教育外,同时必须在互助的过程中经常拿具体事实来教育他。工作组的同志是这样认识也这样做了,他们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陈永康怕遭水灾旱灾减产,这是过去许多农民都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但是,今年他组织了互助组,全体组员,除了带头参加全县的修河工程以外,又在本村和其他群众一起疏通了三条老河,开凿了三条新的水渠;使受益的稻田由原来的三百多亩增加到七百一十亩。同时,为了在大潮来时不受水淹,他们还培修好四处圩塘。这样,他们的稻田今年就可以做到涝不积水,旱不缺水,这是在单干时无论如何办不到的。又如过去他个人做合式秧田,技术虽然很高,但是秧板做得再平,落谷落得再匀,当水流入秧田时,总免不了要冲散一些谷粒,破坏他的“落谷稀”播种法。今年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研究下,就想出了合理的浇水办法,使“落谷稀”的播种法更加完善了。对于怕多收粮就要多负担的顾虑,工作组同志就拿陈永康本人的事实来教育他和大家。他去年获得高额产量后,政府不但没有向他多征收公粮,而且奖励了他。经过用这些事实进行教育,陈永康的思想顾虑就开始解除了,增产信心也逐渐提高了。
体验到了互助组的好处
现在,陈永康互助组已胜利地完成了春修、播种、积肥,并已开始进行了春耕工作。经过这一个时期互助生产集体劳动的初步体验,他们在总结这一阶段的生产工作时(按:他们一年的农事活动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修积肥,秧田播种;第二阶段是春耕插秧,夏收夏种;第三阶段是中耕耘耥,按期施追肥,合理灌溉,防治病虫害;第四阶段是秋收(主要收稻谷),秋种(种小麦、油菜及豆类);第五阶段是副业生产,修置农具),已开始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好处。他们都高兴地说:
“组织起来就是比单干强!”陈永康也说:“去年我一个人干,大工(技术性强的)小工(如挑草、刨茬、种瓜等)都得我一个人做,顾了东顾不了西,因此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研究改进农作技术上。今年组织起来以后,这些小工全由妇女们做了。去年我个人做六分秧田,刨茬、翻土、挖沟、落谷、灌水、施肥全得一个人搞,结果费了一个星期功夫才做好。今年全组共做了四亩合式秧田,由于组织起来能分工合作,女刨茬,男翻田,有人管灌水,我专管播种(因为播种最需要好的技术),今年做的秧田不但省了工,而且比那一年做得都好。现在我开始体会到了组织起来比单干强的道理。”
还须继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陈永康互助组目前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当地领导机关注意帮助解决:
第一、必须继续进行关于组织起来集体生产的思想教育。陈永康本人是中农,他原来对组织起来的要求很淡漠。当工作组的同志向他提出要组织互助组时,他很长时间只是说:“慢慢来,慢慢来。”实际上,当时他认为组织起来提高产量,还不如他个人干有保障。现在他虽然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开始体验到组织起来的好处,但这还是很不够的。当地领导机关过去对思想教育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注意了加强对陈永康互助组的技术指导,这是很大的缺点。目前松江县领导机关决定对陈永康互助组加强政治领导,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工作组干部要大胆放手,克服包办代替的作风。陈永康互助组已成立了四个多月,但到现在,每天召集开会评工记账都还是苏南行政公署农林处派去的干部代作。我曾参加他们的两次评工会,都是干部提问题,陈永康和其他组员回答,很少展开讨论。工分为什么应该那样评?又为什么要那样记?组员们都还不十分了解。这样就形成了他们对干部的依赖。必须设法克服这种包办代替的作法,启发全体组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进一步巩固互助组,进一步加强每个组员的爱国增产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