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对军队生存发展命运的思考——评报告文学《大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0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对军队生存发展命运的思考
——评报告文学《大势》
阿部
部队作家中夙的报告文学《大势》(载《昆仑》1989年5期)的出现,是近年来军事文学发展中的重大收获。这里面倾注了作者对部队建设的思考。
《大势》透过共和国将军们的眼光,来思考整个军队在改革大潮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作家的考察对象,不再是一个具体单位,而是共和国的300万军队的整体。军队需要站在很高的角度上来反思自己在改革中的作为,军事文学作家也需要站在很高的角度上来认识这种重大的社会现实。
中夙用将军们的思路来考察军队,他想对军队面临所有重大问题,都发表点属于自己的看法:关于军队的训练作战、关于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军队的生产自救、关于军队的管理、关于革命英雄主义、关于军队科学建设、关于海洋观念、关于军队的本质等等。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任何一项,都有一篇或若干篇大文章好做,但中夙都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和很大的信息量。
在这诸多章节中,写得最有声有色的,当数关于改革训练、政治思想工作改革、生产自救、内部决策和海洋观念这几章。《大势》对于军队生存发展的思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在世界格局中,吸收军事理论新观念。中夙不仅注意改革对军队的影响,他更注意军队自身的改革,军队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世界之中,军队本身是否是个封闭的系统。他寻找的是中国军队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的活力。他发现王诚汉将军、郑文瀚将军合力将沉重的铁门推开,让中国军事科学院这座高等军事科学殿堂面对着整个世界。他发现何道泉将军动不动就在各种会议上大讲全球的军事态势。作为军人,何将军关注的是世界风云,他在自己有限权力范围内,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训练。他更注意特种部队的反应能力。何道泉的滑雪部队训练计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同和支持。
二、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发掘传统的精华。
中夙把这几年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整比作是一次“战略撤退”,这个比喻有其形象性。中国军队的日常政治思想工作,是有着历史传统的。也深深地打下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并受民族的文化心理制约。过去我们认识这些传统,从政治意义看得多,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看得少,因而有很多好传统容易受政治影响而坚持不够。就拿官兵同过春节这件事来说,人们往往只认为是干部与士兵同乐,但中夙从李光祥将军的言行中,看到了另外一番新意。李将军连续八年在连队边远哨所和战士们一起度过春节,每逢节前还有意去检查一下,看物质的精神的哪方面因素还欠缺,他这样以为:“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从生到死都强调家庭之爱,带着这样一个文化心理参军入伍,士兵潜意识中是把连队当作家庭对待,连长、指导员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父母一类的角色,这是中国士兵的特殊心态。”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充满人情味,它融政治因素和民族文化心理为一体。中夙从李光祥将军的言行中,已经发现了一条发扬传统精华的新思路,这对我们认识传统和发扬传统,是大有启迪作用的。
三、在忍耐的困境中倡导创造“小气候”的精神。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在军队这个组织严密的团体中,任何一项大的变革,都应该是最高指挥部唱主角。然而,中国军队却有其难言之隐:没有钱,国家经济要发展,军费不能提高许多。这种困境使得王诚汉将军不得不研究补助豆腐问题,这种困境也不得不使各部队创造
“小气候”,以度过生存发展的难关。中夙理解军队的困境,也赞赏部队在创造“小气候”的积极精神,还理解军队在这些行动中的为难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从军队的行动中,看到了一种未来。他们做着不是军人应该干的事情,但他们却要达到是军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中国军队在现阶段的工作特征。
中国的事情包括中国军队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一点也急不得,一点也等不得,必须面对这种复杂现实,既要有忍耐精神,又要有积极创造精神,不了解这些,就不能算真正地了解中国军队,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就纪实性的报告文学而言,军事文学具有更大的难处和更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军队的特殊性造成的。正因为这样,表现军队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一度不太景气。中夙在这样的氛围中,依然坚持在部队的调查研究,行程上万里,历时两三月,终于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深刻地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并能对实际情况作出建设性地剖析和认识。因而,他就能够把握和概括军旅大势的主脉。
《大势》告诉我们:真正地了解和研究这支军队,真正地懂得这支军队,真正对这支军队进行建设性地剖析,可以产生出充满思辨色彩的好作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