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当代英雄少年——赖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2
第4版(综合)
专栏:

当代英雄少年——赖宁
孙云晓
1988年3月13日,一个14岁的初中生倒下了,倒在他所热爱的家乡的山林里。一场山火扑灭了,他的遗体四周静静地飘升着缕缕青烟……
4天后为他举行的隆重的追悼会,来了3000多人。老人说,这是四川省石棉县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
横断山入云,大渡河呜咽。无声的泪水,深情的怀念,一齐献给这位英雄的少年……书,使他插上理想的翅膀
赖宁生活的四川省石棉县县城新棉镇,四周被群山包围。然而,偏僻而封闭的环境,没有挡住赖宁的目光。读小学三年级时,赖宁便获得了四川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比赛一等奖。书,开阔了他的视野。
每逢生日或节日,爸爸妈妈问他要什么礼物,他总是两个字:“要书!”在他的遗物中最多的也是书。他最爱读的《李四光》,不知翻了多少遍。几位邻居说,赖宁常去他们家看书,一看就是半天。
赖宁崇拜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在一次少先队中队会上,许多男队员希望长大了当军官。赖宁说:“我要像李四光那样,当一个地质学家!”有人提醒他:“当地质学家可是又艰苦又危险啊!”他听了一耸肩膀,很不以为然。老师问他为什么想当地质学家,他说:“咱们这儿到处都是大山,不是已经发现许多石棉矿了吗?一定还会有其他宝藏,我要把它们找出来献给祖国!”
中队集体去春游。赖宁东寻西找拾了一口袋石头,还挑出一块追着老师问:“您讲李四光时提到的青石,是这一种吗?”
探险是他的一大爱好
赖宁的爸爸赖正钢兄弟四人的孩子中,唯有赖宁是男孩。因此,一大家子都把赖宁视为掌上明珠。但赖宁不愿做个娇弱的孩子。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去攀登莽莽大山,征服陡峭的崖壁,进行探险活动。仗着我命大,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可是我越发地喜爱探险。到五年级时,探险已成了我的嗜好。但父母的消息十分灵通,他们常常给我上思想教育课。我父母的反对和我的坚持,使我的性格变得倔强起来。”这是赖宁在《我的小传》中写的一段话。
赖宁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探险家的胆略和本领,是当不成优秀地质学家的。因此,他经常进行探险锻炼,翻山越岭,采集矿石标本。他还把一套矿石标本送给母校——新棉镇小学。
新棉镇小学的陈老师讲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六年级时,我在班上讲要写好作品必须注意观察。谁知,赖宁决定写一篇题为《捅马蜂窝》的作文,就真去做捅马蜂窝的试验!据他事后告诉我,他爬上树,用棍子狠捅马蜂窝,马蜂成群飞来蜇他。可他并不逃跑,只用准备好的厚衣服蒙住头,露出眼睛仔细观察。他这篇作文写得扣人心弦。”
在他牺牲前不久,他还特意买了一个蓝色塑料本,并在上面写下了进一步探险的计划:
称呼——金龙队,简称JLD,秘密代号为X;
日期——1987年8月1日诞生;
地点——本队活动于石棉县,大至四川省;
人员——迄今只有1人(最多有3人)参加本队;
宗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崇探险精神,向大自然索取宝藏而揭其奥秘。
由于赖宁一向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他在小学期间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小学毕业时,学校决定保送他升中学,他却坚持参加考试,并以新棉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校——石棉县中学。他懂得做大事是从做小事开始的
永不服输是赖宁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与一位同学比赛掰手腕,成了人家的手下败将。从此,他天天提着20公斤重的大铁桶练臂力和手劲。半个月后,他重新向那位胜利者挑战,上次的胜利者这次败得没有回手之力。
然而,升入中学的赖宁却在“三好学生”评比中落选了!
谈起这件事,赖宁的老师和同学无不感慨万分。当时,班里纪律有些乱,班主任让学习委员赖宁记下违反纪律的同学的名字。尽管赖宁“先礼后兵”,可这毕竟是件得罪人的事。结果,身为第一候选人的赖宁,在他进入中学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评选“三好学生”中,得票未能过半。许多同学都替赖宁屈得慌。他本人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特别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又是雅安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
他爱家乡的山和水石棉山区是四川省一类火险区。
赖宁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来学校,老师们才知道。
1988年3月13日15时30分左右,县城附近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海子山上火海一片。大片国有林和本县电视卫星转播台、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巨大的威胁。
这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赖宁的爸爸抱病在办公室设计水电站图纸,妈妈头疼昏睡在床上。赖宁写完作业,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费力地睁开眼睛,还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
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飞快地直奔火场。
与他一起救火的王海和周伟等同学回忆,他们在山上碰到赖宁时,他正在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苗,狂烧猛跃。赖宁和他的伙伴们英勇顽强,一次又一次地冲向火海。
在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看到天色已晚,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妇女和老人强行送下山。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在车上,有人遗憾地说:“咳,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
突然,山下的烈火又疯狂地扑上来。赖宁一见,立即跳下车来。王海和周伟也相继冲了上去,3个人齐心协力迎战烈火。当防火队员再次把周伟和王海推上汽车时,却没有找到赖宁。天黑山大,火凶林密,防火队员们一边救火一边继续寻找。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国有森林保住了,县电视卫星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平安无事了。可是,14日上午9时,人们在昨夜火势最凶猛的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搁在山坡上,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我们不提倡少年儿童参加扑救森林火灾。《森林防火条例》明确规定:“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然而,赖宁怀着崇高的责任感,自觉投入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救火战斗,这种以祖国与人民利益为重的革命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惧虎的顽强风格,不正是我们时代和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吗?
1989年5月31日,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同学学习。
赖宁精神,像中国少先队的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