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红大”良师——回忆张际春同志长征中的业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2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红大”良师
——回忆张际春同志长征中的业绩
胥光义
一年一度秋风劲,枫不经霜色不红。时值金秋季节,漫山遍野的枫叶又吐着炽热的红焰,点缀这块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21年前的今天,我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张际春同志,惨遭林彪和江青反党集团的残酷迫害,含冤离开了人世。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深缅怀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
(一)
1935年9月,张国焘背离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决定,公开分裂党和红军,蒙蔽、欺骗数万红军干部、战士南下,朱德、刘伯承等同志坚持党中央和毛主席“团结一致,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培养教育干部,引导他们执行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在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川西松岗(今金川县以北)成立了红军大学,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任校长兼政治委员。9月下旬,我被选送到“红大”上级政治科学习。“红大”在松岗成立后不几天,就沿大金川南下至金川县以北的沙尔泥地区;在这里,充实和健全了校领导机构,张际春也调到“红大”,担任政治教员,后任“红大”政治部主任和政治主任教员。我有幸聆听际春同志讲课,后来曾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的高贵品德、卓越才能及其在我军政治工作方面的重大建树,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张际春同志调到“红大”工作时,正值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独断专行的指挥下,开始南下。10月5日,部队到达卓木碉地区,张国焘公然成立了所谓“临时中央”和“中央军委”等非法组织,自封为“主席”,其分裂主义活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际春同志坚持与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站在一起,从整个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置个人荣辱于度外,积极维护南下部队中一、四方面军指战员之间的团结,使部队在南下失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他刚到“红大”就向有关同志了解情况。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按照党的组织原则,恰当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在翻越夹金山之前,有不明真相的同志受张国焘的蒙蔽,编了一首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抗日的正确行动,污蔑为“向北逃跑”的所谓《红军南下行》的歌子,刘伯承校长听到“红大”有的同志教唱这首歌时,便立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不准大家唱这种分裂党和红军的歌,并制止其传播。与此同时,际春同志又耐心地向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教育同志们正确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一部分红军北上抗日是党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是张国焘事先同意的,也是历史赋予红军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做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的模范,齐心协力保护人民、打击敌人。
虽经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的规劝和部分同志的抵制,但张国焘出尔反尔、一意孤行,并裹协红军部队南下至岷山、天全一带,企图打成都,结果遭强敌所阻,在攻打百丈关的时候,经过七天七夜的鏖战,终不能取胜。这一仗虽然消灭敌人1.5万多人,但红军也伤亡了1万多人。广大指战员在严酷的斗争现实面前,逐步提高了认识,对张国焘南下决策表示不满;特别是党中央一再严肃地批评张国焘南下的错误行为,并敦促他悬崖勒马、改弦更张,致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南下,再度北上。到1936年6月,他才认错,撤销了伪中央。
当部队在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中,再次翻越夹金山时,同志们唱起了一支歌:“红军向北进呀,要去打日本哪。振作精神服从党中央的命令,向北行动一定要胜利哪。”际春同志听到后,高兴地说:“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革命歌子来鼓励大家。”他也与同志们一起高唱起来,并带头将自己的乘马让给有病的同志骑,把分给他的干粮,送给体弱、缺粮的同志吃,乐观地迈着坚定的步伐翻雪山、过草地,去迎接北上抗日的伟大胜利。
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的斗争中,张际春同志胸怀坦白,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甚至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表现了高度的政治原则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二)
张际春同志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勤勤恳恳谦虚谨慎,朴实细致,埋头苦干,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情绪确定工作方针和方法,不愧为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的模范。
他在红军大学的政治课的教学中,把马列主义的原理与当时的斗争实际,即爬雪山,过草地,坚持北上抗日,反对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这个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在红军大学学习的干部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组织指挥作战本领、有教育和管理能力、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的带头人。际春同志根据刘伯承校长的旨意,和政治部的同志一起共同研究制定政治课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除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十大纲领教育外,还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提出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际春同志以他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政治理论基础,把政治课内容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从来不搞空洞的说教,而是针对学员的思想情况和文化程度,循循善诱,通情达理,态度耐心诚恳,语言形象丰富,不时引用一些诙谐幽默的比喻和故事,把道理讲得很透彻。他还结合社会发展史和党的建设两条路线的斗争史(即列宁与马尔托夫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论战)等内容,谈古论今,使大家逐步打开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对实际斗争的认识,进一步认清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实质,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并增强了一、四方面军指战员之间的团结。
际春同志与刘伯承校长一样,不仅亲自抓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还经常深入学员中了解教学情况,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听课、讨论,对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他都耐心细致地一一回答。他还动员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办墙报,如《战火》墙报,坚持每星期出版一次,共出了9期。墙报的内容都是大家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的反映,同学们纷纷写稿,墙报办得生动活泼,很有意义。在红岩坝时,际春同志还创办了“红大”校刊《红炉》,刘伯承校长亲自书写刊头并题词。题词写道:“我们学校就是一个红炉,我们学习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向一切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克服一切困难,就要在这个‘红炉’中锻炼。坚强的革命意志就是在通红的炉火中锻炼出来的。”《红炉》校刊一共办了17期,开始为四开张,用油印,以后改为小册子。
(三)
1936年1月,“红大”在天全成立了中级干部队,调陈伯迟任队长,下属军事连、政治连。甘延林任军事连连长,我任指导员;皮定钧任政治连连长,黄志勇任指导员。“红大”进驻炉霍后,又继续招收了军、师两级干部400余人组织了第二期高级指挥科、上级指挥科和上级政治科。同时还扩大了步兵学校。当时,连队同校部领导机构共约1500多人,与总部同住炉霍寺庙内。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继续北上。7月,中干队学员毕业后,我即被调任“红大”政治部地方工作科任副科长。8月,“红大”随红四方面军总部由炉霍出发,经壤塘喇嘛寺、嘎曲河、堡座等地北上。
“红大”在炉霍住了5个多月,存粮很少,因此,部队准备过草地的干粮人均每天仅有2两炒面,除边行军边筹粮外,主要靠野菜充饥;我们地方工作科则全力负责群众工作和筹粮的组织与实施。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和筹集粮草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际春同志多次召集我们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认真研究开展群众工作方法和制定筹集粮草的实施方案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并挑选政策观念强的同志组成筹粮队,随部队行军的先头分队行动。筹粮队的指战员克服种种困难,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在人烟稀少的雪山、草地及少数民族地区筹集了一些粮食,补充了部队的部分粮食供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双十二”事变后,中央红大随党中央领导机关迁到延安,并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张际春同志作为红军大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旗帜鲜明地和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一起,与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红军干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际春同志革命一生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我党我军的光荣史册,他的革命精神,正激励着后人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