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登威远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2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登威远楼
吴瑞骋
已是秋高时节,偕友人登泉州城北的威远楼(古称北楼)。乍登楼,友人几乎遍抚石壁、朱栏、漆门、雕窗……而后又紧搂着圆柱,侧头偎依良久。我深知这种情感的深沉,这种拥抱的热切,不由得也长长叹息。噢,威远楼、威远楼,曾几回梦里呼唤你……
记得五年前,也是秋日,因到湖北易地采访,得以登上武昌城南的黄鹤楼(古称南楼),那时黄鹤楼刚复修竣工,焕然一新,飞檐重阁,古朴奇伟,登斯楼,纵眼无穷长江和雄伟的长江大桥,有一种悠久历史内涵丰富感和跨越时空的崭新时代感。
看武昌重镇的繁荣,南楼黄鹤的更新,不由得不想起故乡泉州和泉州的北楼威远,不由得不发出声声呼唤:威远楼何时重见天日(那时威远楼早已乌有)?
据我所知,武昌南楼和泉州北楼几乎同样古老,都是唐代名胜。武昌南楼庾信作记,名重一时;泉州北楼欧阳詹作记,也曾大噪其名。然而南楼经历代名诗人、大文豪不断吟咏渲染,盛名经久不衰。而泉州北楼几经兴废,至元末重建而命名威远,因泉州古刺桐港的鼎盛、市井十洲人的盛况而威名远扬,那时,它是这座名城的城标,不少国外航海旅行家的游记有它的记载。然而,它还是随着泉州港的衰落而逐渐默默无闻。比较起来,北楼虽不如南楼令人景仰,却也有海外交通的重要意义所在。无怪乎解放后,泉州的海外交通馆就设在威远楼上。不幸的是,在“文革”那一场愚不可及的狂热中,有位愚不可及的市革委会主任为建广场竟下令把它拆除,这在泉州人的记忆中,实在是痛心疾首的。何止友人及我,几乎所有泉州人都盼望复建威远楼,当真是千呼万唤哩!
终于,威远楼于今年2月重建落成了。这份欢喜,这份顾惜之情,是盼之切、爱之极而生的,难怪友人乍登楼便有这番真情的流露。
新楼比旧楼还觉高大,还觉魁伟,重檐绮柱,画栋雕梁,翘脊翼亭,杉木为梁,瓦筒为屋,白石为墙,红砖铺地,壮丽伟岸中更增古朴典雅,富有地方建筑特色。据友人谈及,此楼重建不易,总投资达110万元,其中有50万元为海外侨胞所捐,还有不少款项是市民踊跃捐献的。单小学发起“为建威远楼添砖加瓦”活动,五分、一角地积少成多,涓涓汇聚竟也捐集万元以上。仅此足见泉州人“我爱名城”的那一颗颗鲜活跳跃的赤子之心,足见那一缕缕“为你相思切、为你心憔悴”的情愫。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前那位离休的老市长、老归侨,不顾古稀年迈,不辞劳苦艰辛,为名城古迹的复修、文化的开发,为威远楼的重建极力奔走。重建威远楼从资金汇集到大兴土木,无不渗透着他的大量心血。对照文革中那个“愚人”,反差何其鲜明,鞭笞何其深刻!
秋日登高好望远。登上威远楼最高处驰目骋怀,回顾泉州名城,风物尽收眼底。西看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百柱大殿如在近睫,巍峨凌空的宋代双石塔下,还有后诸海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陈列馆;东眺我国现存最早的艾苏哈卜清真寺、伊斯兰教的灵山圣墓似可瞩目;北顾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其人文与自然景观并茂,有如泉州名城的翠翡屏风;南观泉州湾刺桐古港码头,烟波浩瀚的东海边,风樯林立。
华侨大学陈存广先生曾诗题威远楼,诗云:“北顾泉山峰兀兀,南观东海水茫茫,十洲曾寓天方客,千载犹留舶库坊,风物宁称唐宋日,帆樯漫说刺桐章,波奇云红龙蛇竞,旷古新姿放眼望。”设若有大手笔诗人到此,也能兴“眼前有景题不得”的浩叹,岂不又创南北两楼的又一共通更新的趣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