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在加纳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3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在加纳的日子里
本报记者 申明河
在加纳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热情的笑脸,遇到热心的朋友,根本没有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我对加纳朋友说:“你们的国家天气虽热,但人们对我们的情谊比天气更炽热。”
友谊的象征
在采访中,谈起中加友谊,加纳朋友总是首先提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对加纳的访问。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动人的情景。当时,人们在柏油马路上铺着五颜六色的花布衫袍,洒满沁人心脾的花瓣,让周总理的车队碾过去,表示热烈欢迎和祝福。新闻界朋友把珍藏多年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面对着一幅幅照片,他们说:“这是历史的纪录,友谊的象征,它体现了加纳人民对周总理的敬仰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我们要世代把它珍藏下去。”
在首都阿克拉郊外25公里处,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植物园。园内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树,枝叶茂盛、坚毅挺拔。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加时,曾以这棵古树作背景摄影留念。如今,当我们看到这棵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树时,不禁浮想联翩。由两国领导人辛勤培植起来的中加友谊,不也像大树一样正在枝叶繁茂地蓬勃发展着吗?
我们在加纳采访的日子里,加纳政府给我们以高规格的接待,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加纳全国临时保卫委员会委员安南在接见我们时强调发展中加友谊,他说:“我们的友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加纳十分珍惜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希望加强这种关系”。他还指出,第三世界国家要加强联系,要互相关心,自己解决问题。
友谊的见证
在采访中,谈到两国友好合作时,人们总是提到阿菲费灌区。在建造这条银白色的“巨龙”过程中,140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500名加纳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参加战斗。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刚到工地时,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们自己动手盖房、种菜、养猪。当地工人和乡亲们看到此景,就主动前来帮忙,分文不索。为给加纳培养管理技术人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面工作一面举办技术讲授课,向加纳朋友传授技术。中加两国人员在旱季头顶烈日,不怕酷暑,在雨季脚踩泥沼,不顾雨淋,并肩战斗在工地上。他们在近三年的辛勤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使800多公顷的稻田旱涝保收。阿菲费灌区工程给中加人民的友谊增添了新的内容。农业部的官员说:“这项工程是我们两国友谊的见证,它虽已成为历史,但加纳人民将永记心中。”
热情的人民
在采访中,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人们对我们十分友好。在《人民写真报》,我们遇到一位同行,他特别热情,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对我们说:“我们两国的新闻界在1964年就开始互访,我们的前总编曾访问过中国。他在中国时做了一套中山装作纪念,每逢中国国庆,他就穿上中山装到中国使馆作客,他还风趣地说,‘我是半个中国人’”。这位同行向往中国,他希望加强新闻界的交往。在阿散蒂金矿,开车带我们参观的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公关经理。他还是矿报的主编。他对我们很热情,跑前跑后,为我们安排日程,还主动安排我们和工人进餐并观看足球赛。他安排我们住在一栋建在山坡上的别墅式的招待所,夜间还可以观赏矿区夜景。为我们下井参观,他作了特别的安全安排。在我们结束矿区参观时,他把印有“我是公司一员”的背心赠我们作纪念。他希望有一天到中国来访问。
在我们采访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租司机唐科。他衣着整齐,彬彬有礼,待人和气。他对我们说:“我既是司机,也是你们的安全员,导游员和服务员。我尽全力使你们采访成功。”为感激他对我们的热情之心,在离加纳前,我们送给他一件中国衬衫和一个印有人民日报字样的小书包作纪念。他接过小礼物后,激动地说了一句话“你们下次来,我再给你们开车!”
如此友好的国家,如此友好的人民,使我永远难忘。愿中加友谊之花开放的更加灿烂!
(附图片)
图为加纳沃尔特水电站一角。
申明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