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国宝归来话铜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0-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国宝归来话铜敦
罗扬
据报载,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战国铜敦失窃大案最近在湖北监利县破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盗窃、盗运文物的罪犯栗金飞和王元清等七人已被依法逮捕。至此,流失一年飘洋过海的国宝,也于今年五月二十九日,终于从美国纽约“完璧归赵”。
敦是从鼎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时代,秦朝以后逐渐消失。作为新颖食器,古人有“以盘盛血,以敦盛食”的说法。到了宋代,则把古铜器中敛口(即口向内收)、口有盖、两耳或有方座者称作敦。
敦为盛黍稷之器,因黍稷宜温,所以有盖。盖能翻转过来使用,一器变为二器。最初有三足,下边可以烧火,后来渐成短足,以至无足,遂为盛器了。
据《仪礼·少牢馈食礼》疏引《孝经纬》说:“敦,规首,上下圆相连。”敦的特征为圆腹、三短足、两环耳、有盖。器与盖上下对称,盖揭开后和器可同样使用。形状多为球形,也有西瓜形,俗称西瓜敦。更有无足只有两环耳的,古人称为废敦。废敦传世的有齐侯敦,因是齐侯嫁女之器也称善敦。《仪礼·士丧礼》郑玄注云:“废敦,敦无足者,所以盛米也”。在河南洛阳出土的废敦中就有残存的谷物。
战国铜敦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神秘色彩,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神话味浓重的动物图象,到了战国中后期已被纯几何纹饰所代替。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中期镶嵌三角云纹敦,高二十五点四厘米,通体用细银丝和红铜丝盘嵌成块状和三角形的云纹,非常华丽,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宝。
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美国纽约索斯比拍卖行被拍卖的这件战国铜敦,高二十二点八厘米,球形三足,两环耳,中间有一兽头,足为虬龙状,通体均作云纹,造型新颖,花纹工丽,整个器体构成了一个圆的统一体,别具风格。这件铜敦算是比较大的。一九四○年流失到美国的一对战国铜敦,高二十八点三厘米,口径二十点六厘米,宽二十五点三厘米,可能要算是流失到美国的战国铜敦之最了。就连我国最大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铜敦最大的也只有十七点八厘米。由此可见流失到美国的这件战国铜敦之珍贵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